第9章 俄土作战计划(1/2)
第9章 俄土作战计划
此次战争的主帅将由塔夫利亚公爵格里高利·亚历山德罗维奇·波将金出任,弗拉基米尔大公与苏沃洛夫将军出任副手。
由于我军此次作战的大部分军队需要费一定的时间前往前线,所以此次作战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则是有苏沃洛夫将军率领克里米亚军区与高加索军区的边防军防守土耳其人的进攻,同时塔夫利亚公爵将提前前往克里米亚军区,协助苏沃洛夫将军的防守,同时等待弗拉基米尔大公的援军到达。
第二部分则是进攻,在弗拉基米尔大公的援军到达后,我军将分为三部进军。
左路军为弗拉基米尔大公率领的近卫军、斯摩棱斯克军区的边防军以及中央军区的两支边防军,合计十万人,从赫尔松出发与塔夫利亚公爵联合进攻奥哈恰夫,在攻下奥哈恰夫后,大公继续进军至德涅斯特河流入黑海的海口卡吉贝伊城,挥师渡过多瑙河与奥地利军在伊兹梅尔城下会师,与奥地利军攻克伊兹梅尔城。
然后分兵进军,中央军区的两支边防军与奥地利军前往布加勒斯特地区,在攻下布加勒斯特后,封锁巴尔干地区土耳其人的援军以保证,大公阁下顺利攻克君士坦丁堡为止,而大公阁下在瓦尔纳接受补给后,进军布尔加斯,直至抵达伟大的君士坦丁堡城下,在进军的时大公阁下需要将这两支边防军部署到布尔加斯至科莫蒂尼沿线防守来自巴尔干的土耳其来援部队。
中路军则由塔夫利亚公爵格里高利·亚历山德罗维奇·波将金阁下率领,合计五万人,塔夫利亚公爵需要在一个月内前往新俄罗斯,并从苏沃洛夫将军手中接过新俄罗斯与克里米亚地区的防务,在与大公阁下一同攻克奥哈恰夫后,塔夫利亚公爵将率领克里米亚军区的边防军等待黑海舰队的配合,然后通过黑海舰队跨海前往攻克锡诺普城,再进军卡斯塔莫努城,随后将克里米亚军区的五支边防军推进至萨姆松、乔鲁姆、昌克勒、博卢、埃斯基谢希尔、布尔萨一线并进行布防,在萨姆松的边防军在苏沃洛夫将军攻克奥尔杜与苏沃洛夫将军进军阿马西亚截断土耳其来自亚洲的援军。
右路军由苏沃洛夫将军率领高加索军区的五只边防军共计五万人,借道切尔克斯人与格鲁吉亚王国,在进入土耳其境内后,先行攻克阿尔特温与特拉布宗,在攻克后,分别向奥尔杜、埃尔津詹、埃尔祖鲁姆、阿勒、埃里温进军并沿线进行布防,拦截并打击土耳其在欧洲的援军与有生力量,而苏沃洛夫将军亲自带领一支边防军与来自中路军的边防军一起进攻阿马西亚。
这便是此次战争的进军的路线与目标,同时在此次计划中,弗拉基米尔大公的身上的任务极为重要,所以我们决定让彼得·亚历山德罗维奇·鲁缅采夫-扎杜奈斯基伯爵、约翰·马丁·冯·埃尔姆普特中将与尼古拉·伊万诺维奇·萨尔蒂科夫亲王同时担任大公阁下的参谋官一职以确保大公阁下能顺利的完成攻克君士坦丁堡的伟大任务。
叶卡捷琳娜在听完枢密院的作战计划后,则是与格里高利·亚历山德罗维奇·波将金以及彼得·亚历山德罗维奇·鲁缅采夫-扎杜奈斯基进行讨论。
许久,三个人结束了讨论,叶卡捷琳娜开口道:调动察里津的三个边防军,再调动中央军区的伏尔加近卫军,由皇储亲自指挥,在弗拉基米尔大公南下后的半个月出发,三支边防军与伏尔加近卫军在塞瓦斯托波尔集合,然后登船前往宗古尔达克进行作战,在攻克后,协助中路军与右路军将防线推进至恰纳卡莱、巴勒克西尔、屈塔希亚、阿菲永、安卡拉、开塞利、马拉蒂亚、迪亚巴克尔、比特利斯一线。
这一站,我要让土耳其这个国家彻彻底底的成为一个历史词语。我要让传承自帕列奥洛格的俄罗斯鹰旗与拜占庭鹰旗飘扬在君士坦丁堡,我要让正教的光辉再次照耀在东罗马的遗民上空,我要完成彼得大帝的遗愿。
听到这里,参加这次作战会议的所有人都站了起来,望向这个统治了俄罗斯二十三年的女人。
这个发动兵变罢黜前任沙皇与丈夫的女人,在这二十多年的统治中,在外部扩张中,她不逊色于前面数任沙皇,瓜分波兰-立陶宛,击败土耳其并击溃克里米亚汗国。
在内政上,她改革行政区划,诸多新城镇在其令下建立起来。她追随彼得大帝的主张,以西欧模式对俄罗斯进行现代化改革。并在前几年强硬推行新改革致使俄罗斯的国力再度提升。
在文化上,推动诸多古典主义贵族建筑的建设,改变了俄国的面貌。她热心支持启蒙时代理念,由此获得开明专制君主一称。叶卡捷琳娜亦支持艺术事业,推动了俄罗斯启蒙时期的发展。这一时期所建立斯莫尔尼宫是欧洲首家由国家资助的女性高等教育机构。
在继承上,更是培养出了弗拉基米尔大公与特维尔大公这样出色的两个继承人。
帝国元老院与诸贵族望着叶卡捷琳娜二世,心中都冒出了一个想法,为其加上大帝称号。
加甫里尔·杰尔查文则是直接向沙皇开口道:尊敬的陛下,您的作为已经不逊于彼得大帝了,我想您该为自己加上大帝的称号了。
其余人这才反应过来,也连忙开口道;陛下,请让元老院为您加上大帝称号吧。
叶卡捷琳娜虽然一直以彼得大帝作为偶像,梦想自己也能加上大帝的称号,但按她自己的设想,自己想要加上大帝称号,估计也会像彼得大帝一样,在临死前几年才会被加上。叶卡捷琳娜很快便结束了自己的想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