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遗痕(1/2)
第23章 遗痕
干丝腊人和那巴那僧来回沟通许久,得知此地名叫“阿帕里”,意为“僧侣所在的地方”。但他们看到满地的尸首,自知铸成了错误,滥杀了无辜。其中的干丝腊人还和他们的首领争执起来,认为他们之前不应当不确认屋内人员状态而胡乱射击;但那首领振振有词为自己辩解,他说自己见到屋内的人没有给屋外逃难的倭人开门,说明其中定然是有反抗准备的人员,下令开火射击不过是为了避免己方人员遭遇更大的伤亡。
为了避免这个错误传扬开来,败坏了王国的颜面,为首的干丝腊人下令打翻供桌上的香炉,然后一把火烧掉了整个禅院。他们离开时,还能听见院内的松柏为烈火烧得发出了毕毕剥剥的声音。至于那个躲在角落里的巴那僧,虽说已经慌慌张张地向为首的干丝腊人叩拜求饶,但那干丝腊人还是给他肚子扎了一剑,留在了佛殿里。
干丝腊首领让人们赶紧修改航海记录,上下统一口径,咬死战斗并非是在嘉延江上打响的,而是远离此处的海域上,几百公里外的海岬上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他们便可以证明他们来到此地时并无恶意,也未开杀戒。为了增加可信度,他还让人收下了在战场上捡到的一把倭式打刀作为战利品。
从番船上下到岸上的水手和士兵们谨慎地搜寻着村浦内其他的人烟,可发现村中的人早已撤离,住屋内尽是一片狼藉。他们来到田中,发现水稻也早已被抢收,一颗也没有剩下。最终他们聚集到了江口边上的一处沙滩上,看到了倭人们之前立的竹竿,上面挂着的旌幡,写着他们无法辨别的字迹,随着午后的海风轻轻地在空中舞动。
虽说他们无法读懂旌旗上的文字,但是他们根据自己在马尼拉和马六甲所见所闻判断,无论从习俗、文字,还是从建筑造型来看,这块地方应该是中国或日本人的一块殖民地。想到这一层,为首的干丝腊忽然愁容舒展——他原本以为遥远的东方居住的中国人,无不接受着汗八里城中大汗的统治,土地丰饶而人民富庶,还设立了重重地军事防御设施,但如今看来这些都不过是好事者的虚谈,不过是阿拉伯人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只因他们未尝付出多大的代价便夺下了这块中国人的殖民地。
那干丝腊首领大口大口地吸着海风,全身上下都膨胀了起来,他挺起了自己的胸膛,骄傲的气焰比那耸立的竹竿还高。他撤下了竹竿上写着“南无八幡菩萨”的旌幡,令人从船上取来一张干丝腊的旗子,挂了上去。
围在首领身边的干丝腊众人无一不看着悬挂在空中的旗帜:那红色的交叉是多么地鲜艳,他们和他们的兄弟就在这片旗帜之下作战,这片勃艮第十字旗跟随着他们和他们的前辈飘扬在佛兰德斯、弗朗什-孔泰、米兰、帕维亚的上空,就算是罗马城的千古荣光也为之失色,热那亚、那不勒斯、佛罗伦萨也跟着改旗易帜;在圣地亚哥的护佑下,这片旗帜更是遮蔽了地中海的天空,将勒班陀的奥斯曼水手吓得面如死灰,人们以天主之名将这红色的十字插在了突尼斯、的黎波里的港湾上;旗帜还穿越了太平洋,来到了特诺奇提特兰的太阳神殿上,如今更是航行过了印度洋,将哈布斯堡家族和天主的荣誉带到了这块偏远之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