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谋逆 > 第四十六章 劫数

第四十六章 劫数(1/2)

目录
好书推荐: 二世 网游星战 异界之无敌神圣术士 超时空猎人 盛宋之商路官途 神力冲天 非完美同居生活 秘方 警笛长鸣 大唐权谋王

劫数,这个说法由来已久。

最初有古印度婆罗门教认为,世界经历若干万年后会毁灭一次,然后重新开始。这一生一灭被称为“一劫”。而在佛教教义中对“劫”的说法不一,一般将劫分为大劫、中劫、小劫。一大劫包括成、住、坏、空四个时期,即“四劫”,每一“劫”中包括二十中劫,中劫之下又包括无数小劫。在中土佛教世俗化过程中,劫又泛指天灾**,如劫难、浩劫等。大则水、火、风而为灾,小则刀兵、饥谨、疫厉以为害。

明清时期广大百姓中普遍流传的三阳劫变之说,即青阳、红阳、白阳三劫。它结合了佛教教义关于劫数的说法。佛教原来有三世三千佛之说,过去世庄严劫,千佛出世;现在世贤劫,千佛出世;未来世星宿劫,千佛出世。后来又流行燃灯佛为过去佛,释迦佛则称为现在佛,弥勒佛为未来佛。释迦佛的一代教法灭后,弥勒菩萨龙华三会,下生成佛,普度众生,正所谓三世三佛、弥勒救世。

当然也受到了道教劫变观念的影响。青帝、赤帝、白帝、黑帝分掌东华天、南极天、西灵天、北真天。而rì之经天,仅有东、南、西三面,故青帝、赤帝、白帝地位突出。青帝即青阳之气,赤帝即红阳之气,白帝即白阳之气,三气改运,又形成青阳、红阳、白阳之劫,劫期变化,救世应劫的主宰者也相应发生变化。

更是彻底融合了业已经消亡的摩尼教二宗三际教义的思想。二宗即明宗和暗宗,三际即过去、现在、未来。过去是初际,此时明暗相背,现在是中际,明暗相混;未来是后际,明暗相分。三际说与佛教中的弥勒佛“龙华三会”说结合,而无生老母派弥勒佛等菩萨降临人间,救度众生,回归老母所在的真空家乡,从中又可找到摩尼教大明神派出使者善母、先知摩尼拯救世人的影子。

“劫变”说之所以能广为流传且屡禁不住,有一点重要的缘由是,它和封建统治阶级所奉导宣扬的天命观念和灾异之说,骨子里是有相通之处的。中国社会长期普遍流行的天命和灾异等观念,已深植于民众的思想深处,各民间教派的教主们无不将他们的学说建立在这些传统思想的基础之上,如此一来不但为其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也使得它具有顽强的生存力。

王林口中所说的丙午丁未红阳劫,就是传统的灾异论里孕育出的劫变说其中的一种。这个说法最早见于南宋士大夫洪迈所著的《容斋随笔》中专门的一篇《丙午丁未》,说是每逢丙午、丁未之年,社稷必有祸患。他专门论述了从汉高祖刘邦一直到南宋,丙午丁未年份中出现各种灾祸。单说宋代的几件像王安石变法、靖康之耻,高宗驾崩,无一不是国家的劫难危机。南宋理宗时,又有另一个士大夫柴望,写了本《丙丁龟鉴》,列举自战国秦昭王至五代丙午、丁未年份的祸乱,上书提请朝廷要特别注意丙午丁未之年,切望朝廷要居安思危。

洪迈对为何有此现象的解释是,“昭昭天象,见于运行,非人力所能为也”,将之归结为天道运行。又有其他说法是,丙午.丁未五行纳音是天河水,天河水者,乱洒六野,密沛千郊,天河即银河,银河水不畏土克,故银河水见土就肆无忌惮,中国之‘中’字,在地理方位中‘中’的五行属土,而中国这个名字本身也以地理方位来命名的,所以土见天河水不能克制,为水多乘土,故此中国在丙午年丁未年有灾难。

乾隆五十一、五十二年恰好是丙午丁未年,这两年发生的自然灾害是斗升小民的灾祸,在台湾发生的林爽文、庄大田起义也算得上是满清社稷的祸患。后世有人将近代的大事和这个“丙午丁未之厄”对照了一下,发现太平天国起义、同盟会开始武装起事、*也都是发生在丙午丁未年,不免的对还未到来的2026、2027丙午丁未年忧心忡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锦画江山 抗战:两军对垒,你开全图? 容颜皇后 民国大能 妻乃大元帅 铁血抗日 猎日传奇之刺魂 谍战:红鸾归巢 亮剑:我带李云龙打富裕仗 抗战之民兵传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