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抢劫(1/2)
原本这个身子的主齐国诰是襄阳县衙门的衙役。跟他一块跑路的那个人,自然是他的同僚也是他的死党,名字叫王林。此刻正如丧家狗一样蜷缩在船头,神经质般的不住喃喃自语“完了,全完了”。
昨rì双沟巡检司派人来县衙禀报,司署里临时关押犯人的地方已经爆满,实在是腾不出空地来了。司里又抽不出人手把犯人押解到县衙,请知县大老爷速速派人将囚犯们提到县衙。
今年河南大旱,原本就是青黄不接的时候,眼看着就要赤地千里,颗粒无收,无数的流民涌入与河南南阳府接壤的襄阳地界,一时间饥民遍野,饿殍塞途。襄阳府原本就因为汉江连年水患,流民甚多,襄阳城樊城外的粥厂边上等着官府赈济的嘴从来就没断过。
这下可好,一下来的比这几年加起来的都多。常平仓、社仓、义仓早就被各级官吏挪用侵吞的所剩无多,哪里能赈济得了这么多灾民。只能先在施粥里拼命掺水顶一阵子,然后等朝廷从其他地方运粮赈灾。
可问题是朝廷的赈灾需要一大套繁琐的手续和程序,先要勘灾查赈,接着审户造册,等银两、粮食等救灾物资筹集转运来,饥民往往都饿死过半。还不说各州县衙门钻朝廷荒政的空子,大发赈荒救济财后,到底有多少好处能扎扎实实落在饥民头上。
人饿急了当然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一时间乡间城里盗匪横行,更有甚者成群结队去富户家抢粮就食。巡检司的几十个弓兵都派去乡间,送了大礼的各富户家弹压饥民去了,自然是连押解犯人的人手都抽不出来。
于是县衙派了两个白役去双沟押解犯人,就是李诰和王林。为挣到这个差事,李诰还特意塞了几两银子给经手的书吏。
从襄阳江岸官厅码头坐官府专门办差用的差船,经汉江、唐白河、唐河就可以直接到双沟。去的时候自然是一路平安,可押解了犯人回来的时候就有事情可以做了。
途经两河口的时候,李诰和王林两人决定把抢劫的地方定在这里。两河口顾名思义,就是白河和唐河两条汉江最大的支流交汇的地方。两条从邻省河南境内蜿蜒而来的水流在此勾结,改头换面成了一条新的河流叫唐白河,最终汇入了汉江。
事先在巡检司探好的口风知道此处并无弓兵驻扎,村庄又在河边不远处极其方便搬运财物,端的是一个杀人抢劫的好去处。
衙役伙同囚犯抢劫,在大清朝从来不是什么新鲜事,壮班的衙役经常干。这也是他们来钱的门路之一,要不然凭朝廷发的工食银一年才六七两银子。自个吃饭都不够,哪里够养活一家几口人。
去年秋审的时候两人跟着县衙壮班的老鸟们,往省城送犯人的时候见识过一次,这次就照猫画虎的做起来。只稍稍一鼓动两方的心思,便如白河、唐河一般撞在了一起,汹涌澎湃再也不可收拾。
衙役一心为了求财,囚犯的心思更是简单。反正已经犯了事,进了衙门是死是活还不知道。眼下有这么个赚钱的机会,当然会举双手双脚赞成,哪里会反对。
都说自古衙门朝钱开。要上下疏通关系,想在牢里过的舒坦点,这哪个不得花大把的银子。就算你是死囚犯,什么都不在乎,那也得把给刽子手的砍头钱准备好了。要不然他挑一把钝刀子,让你死又死不利索,活又活不过来,反复的折腾你。再说人死了,家人收敛尸体入土安葬还是得要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