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挑水农夫 人力唯艰(1/2)
() 再说王雨和赵星驰两人,由白二带路,直奔黄白沟寨而去。沿途尽是山间小路,高一脚低一脚,十分难走。王雨和赵星驰的体能明显要比缺衣少食的白二好得多,但那白二走惯了这样的山路,尽管还背着一袋三十斤重的面粉,可行走的速度倒一点不比两人慢,赵星驰都已经感到有些累了,可白二照样能在前面领着走。
终于到了黄白沟寨地界,赵星驰望着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差一点没滚下眼泪来,一时强压着自己的思绪,想着自己并不是这里的人。
说来也怪,这个时代,黄白沟寨照说是不缺水的,村里有两条河呢。可两人看去,也只有靠河边的地还种了一些庄稼,远一点的土地旱得很厉害,庄稼都种不下去。
赵星驰这个农业专业人士看了一看,除了一些刚出芽的冬小麦什么的,自己比较熟悉。还有很多庄稼居然连他都认不出来,好奇地摸摸这个,扯扯那个,不断地问着白二。
在田地里走了不到十几分钟,就看见几个人在地里忙着。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对中年夫妇俩,带着两个十七八岁的半大的孩子,正给干旱的庄稼浇水。可这个地方离最近的小河也有不少的距离,挑水很吃力,几个人正干得满头大汗。那位大叔用木桶挑着水,两个半大的孩子则用木桶抬着水,大婶则在地里浇水,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
三人见了,连忙跟他们打招呼,那些人也停下手里的活儿,纷纷朝王雨他们作了个揖,算是打招呼。赵星驰走上前去,跟那大叔聊了起来,问道“大叔啊,这片地里,种的是什么?”
那大叔自然是认识白二的,见王雨和赵星驰的装束,有点像读书人,又有点不大像,反正大叔也难以说清楚他们的身份,只有一点肯定,他们的地位不低,于是便道“回相公的话,小人这片地里种的是粟!”
粟,这种作物,在后世是很少种的,如果有,也是农民在田间地头带一些作为点缀的,基本上没有大面积种植的。而赵星驰学的是现代农业,讲究的是大面积,稳产、高产,规模化、机械化,所以对这种不常见的作物只知其名,却从未见过。
赵星驰又问,“每亩产量有多少?”
那大叔答道“回相公的话,这一亩地下来,能有个两石(dàn),小人就知足了。唉,连年干旱得紧,今年年成又不好,打不到两石了,顶多一石四五斗,就很不错了。”
赵星驰在脑子里飞快地换算着明朝的田亩计量和重量计量关系,按后世的算法,大概每亩一百多斤吧。算出来了,简直吓了一跳,只有一百多斤,按地里出苗情况推算种植方法,光种子恐怕也得好几斤了吧。这劳动效率还真是低得狠呐。
赵星驰忙问大叔,“我看你们村里有两条河啊,河水还是很充足的,为什么不修水渠来进行灌溉?”
大叔有些不可思议地看着赵星驰,说道“相公,我们寨子里是有两条河,可河床太深,地势太高,如何将水从河里引到田地里去?只有靠近河岸的田地,用水车尚可引一些浇灌,其余之地,水车也不可及。只好像小人这样,担水浇地。”
赵星驰环顾四周,果然,跟他那个年代很不相同,现在村子地势比较高,从大山脉里一拖而下,虽有减缓然却远未降到平原高度。而现在的河里水流极为充沛,长期受到冲刷的影响,河床刻勒得很深,足足比地面低下二三米之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