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修道(无为才能悟道)(2/2)
在老子看来,大道是没有对立的,对立在人这里,所以,老子是不可能讲什么辩证法的,反而想指导我们超越于对立之外。以此类推,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也和辩证法没有任何关系。
“有无相生”:一个东西出现了,我们看见了,我们就会说,有这样的一种东西,“有”的观念就产生了。与此同时,“无”的观念也就诞生了,也就是从来没有看见的,或者是我们认为不可能存在的,它们就是“无”。基督教相信有上帝,我们认为没有,到底有没有?谁知道呢?
“难易相成”:一件事情成功了,回头看一看,觉得好难啊!困难的观念一旦产生,容易的观念自然也就产生了。同一件事情,有人觉得很困难,有人则觉得很容易,或者是一开始觉得很难,做了之后才发现很容易。困难与容易,不过是人的主观感受。
“长短相形”:姚明跟我比,姚明很长,我很短。姚明跟火车相比,火车很长,姚明很短。我还是我,姚明还是姚明,火车还是火车,所以长与短的对立也是主观的。至于二者的相互转化,不过是换了一个视角而已。“形”,比较,如相形见绌。
“高下相倾”:站在高楼的下面,感觉楼房就像要倾倒在我们的头上似的,高的观念诞生时,下的观念自然就诞生了。天在上,地在下,只因为我们是站着的。如果我们双手倒立,那就是地在头上,天在脚下了。高与下是不可能相互转化的,变化的只是我们的立场和看法。
“音声相和”:听得见的是声,听不见的是音。比如声乐是练嗓子的,而音乐呢,是把各种声音以一种优美的节奏组合起来。嗓子不错,节奏也完美,歌声自然就会打动我们的心灵。节奏和嗓子到底美不美,这也是心灵的事情。
“前后相随”:我跟在你的背后,你在前,我在后。然而,现在我们正在进行长跑比赛,我已经比你多跑了一圈,所以,事实上是我在前,你在后,因为你在追我。前与后的对立是人为造成的。假如我罢赛了,谁也不追谁,前与后就都不存在了,也就谈不上转化了。决定前后的,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2、“是以圣人……不言之教。”
第二段是从第一段推导出来的。辩证法是讲斗争的,是有为的。老子是讲不争的,是无为的。用辩证法解释前面的文字,这第二段的出现就有点莫名其妙了,前后就脱节了。
无为:无我之为。反之,有为就是有我之为。我喜欢钱,我要赚大钱,我要克服一切障碍,成为世界首富,这就是奋发图强的有为,具有鲜明的自我。我没有什么特别喜欢的,也没有什么明确而强烈的志向,这个世界也从来不是我的障碍,我只是顺其自然地做人与做事,人家是否喜欢我,事业是否成功,我也不会放在心上,这就是自然而然的无为,没有鲜明的自我。
不言:超越语言。“不”是不被束缚的意思,而不是没有,否则就是哑巴了。“无”才是没有,所以哑巴是无言。语言只是工具,每个人对于语言的理解都是有差异的,能够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意思就够了,至于怎么说,就不重要了。按照别人的语言习惯去说,其沟通才是最有效的。如果固执于自己的语言习惯,那就是自说自话了。比如对牛弹琴,就像跟英国人讲汉语一样,那不是牛太笨,而是你不懂外语。
3、“万物作焉……是以不去。”
第一段已经充分阐述了语言、认识与现象的主观xìng与个人xìng,是对“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以及“同出而异名”的证明。简单地说,就是对于“玄”的否定。第三段则是重点讲述无为的理由。为什么要无为?因为“功成而弗居”,不值得追求。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第三十四章说:“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所以,这段话是讲万物的xìng质的,而不是讲圣人的修养的。大道产生了万物,而万物即使产生了,也并非真的存在,也不能叫做“有”,唯一存在的只有永恒不变的大道。这段话否定了一切世俗的追求,这才是老子的特sè,是要我们悟道的。佛家讲看破红尘,这是老子版的看破红尘。
物:东西。物质xìng的石头瓦片,jīng神xìng的善恶是非,都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