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修德(息心才能返德)(2/2)
庄子说:“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比如我们将一个汽车拆开,汽车消失了,零件就出现了,这就是汽车分也,零件成也。可是,零件成也,也就意味着汽车毁也。然后,庄子就总结说,根本就不存在成与毁,万物都是一样的,根本不存在任何的分别。你明白了吗?我是想了几个月才明白的,而且是借助现代科学才明白的。和庄子一比,我是百分之百的白痴。
既然汽车可以拆成零件,那么零件能不能拆呢?古人不能拆,我们却是可以的,因为我们知道原子的存在。无论什么东西,只要不断地拆下去,其结果就是,所有事物都消失了。既然全都消失了,哪里有什么分别呢?再将这些零件一层一层地组装起来,然后,原子又出现了,零件也出现了,汽车终于变回原来的样子了,看上去就和其它的东西有区别了。
成也就是“有”,毁也就是“无”。从外面看,汽车是“有”。从里面看,汽车是“无”。那么它到底是“有”还是“无”?不好意思,说有说无都不对。用佛教的说法就是,非有非无,亦有亦无,或者是sè即是空,空即是sè。sè不异空,空不异sè。从“有”这一面看,就是“生”。从“无”这一面看,就是“不有”。这就是“生而不有”的道理。
这个成与毁是谁造成的?不是眼睛,因为在原子的层次上是没有现在的这双眼睛的。唯一的答案就是,包括眼睛在内,全都是心灵造成的,所以,元神不仅是玄牝和天地根,同时也是众妙之门,因为当万物完全消失之后,剩下的那个东西就是大道了。
4、“是谓”
说是天地根,其实并非真的创造了天地,不过是一种不太完整的说法而已,这才是“是谓”的本义。在《道德经》中,凡是用“是谓”来表达的,都是一种比较勉强的说法。不能说不对,但是也不是全对。
就像汽车及其零件一样,严格地说,元神只是赋予了其形象。正因为元神具有这种赋予形象的能力,眼前才会呈现出这个多姿多彩的天地。从这个意义上说,元神的确创造了天地。然而,天地并不是元神凭空虚构出来的,而是在大道的基础上描摹出来的。
就像眼前的这台电脑,上面有很多的文字和图像。这些文字与图像就是眼睛创造出来的,因为真实存在的其实是一行行的电子信号。如果我们的眼睛能够跟得上电子信号的扫描速度,就不可能看到现在的文字与图像了。将电子信号编辑成现在看到的样子,这就是眼睛的作用。
第二十五章告诉我们,大道是无形的,同时也是有力量的,而且是永恒运动的。这种力量作用在元神上,元神捕捉到了其中的一些信息,然后加以解读,于是就形成了众生看到的天地与万物。我们看到的一切东西,就像电脑上的图像与文字一样,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实在是难以分辨。庄周梦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的真理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而不是在永恒不变的大道中直接产生的,所以,我们的真理都不是关于“常”的真理,都是有缺陷的和多变的。
5、“不死”
假设眼睛是一架显微镜,随着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来越高,从现在的模样,到细胞,再到分子和原子,我们的**将一层层地消失。在这个不断消失的过程中,有一个东西却始终存在于那里,那就是我们的元神。就算一切都消失了,直到回归大道的怀抱,我也依然存在。我是永恒的观察者,我是大道的一分子。大道是没有分别的,局部等于整体,一滴就是大海,所以,我就是大道。大道是不死的,所以我也是不死的。
6、“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绵:丝线,细微的。
若存:好像存在,时断时续的。
勤:劳苦,努力。
我要玩耍,我要发财,我要……。表面上看,元神一直存在,在主导着一切。事实上,元神一直被外面的现象和内心的观念玩弄着,支配着。这个女人实在太魅惑了,这不科学啊!就像情歌中唱到的那样:“为了你,我忘了我自己!”
偶尔静下来的时候,我们扪心自问:“我到底在干什么?这些真的重要吗?真是我需要的吗?我到底是谁?”只有这个时候,我们才算回到了自身,元神才算是真的存在着,以前只是被使用而已。
一直存在,却常常被无视,这就是“绵绵若存”。
元神空明就是“德”。元神中填满了是非、爱恨和有无,这就是“无德”。无我才是真的我,无为才是自发自主的行为。有我就是迷失了我,有为反而是被外物支配的行为。洗净心中的杂念,回归我们的本心,找到真正的自我,我的人生我做主,这才是“我命由我不由天”。反之,那些被后天的现象和观念支配而自我膨胀的人,其人生反倒是被命运左右了。
常人的心中一直都在忙碌着,连睡觉也不得安宁。庄子说:“真人无梦。”少为外物而cāo劳,少为杂念而苦思,这就是“不勤”。心如明镜,不染片尘,大道之门轰然洞开,我们就能够悟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