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行德(无私才能息心)(2/2)
苏东坡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这首诗的习惯解释是当局者迷,即身在庐山之中,被困在局中了,就看不到庐山的真相了。
这种解释其实是说不通的。比如我去庐山旅游,从山脚爬上了山顶,你说我看到的不是真正的庐山,难道我看到的是假的吗?再如,美国人不了解美国,我们中国人更加了解美国,其错误就更加明显了。如此解说的人,都是将“此山中”直接地理解为庐山之中了。
当局者迷,是无法看到全局。旁观者清,却无法看到细节。二者结合,才接近于完整的认识。同一座庐山,至少有七种形象。我们是不可能同时站在七个位置看的。所谓“此山中”,指的是我们站在现在的位置看到的那个山。如果我们以为只有自己看到的才是唯一真实的,那就真的是当局者迷了。
在现实生活中,苏东坡批判的这种错误是普通存在的。
眼前的天地就是一座庐山。蜻蜓是复眼,蛇是热感成像,每种生物的眼睛构造都是不同的,所以,它们眼中的天地也肯定是不同的。谁看到的才是真的呢?同样是人,有的是近视,有的是远视,有的是sè盲,有的干脆就是瞎子,谁看到的又是假的呢?以肉眼看,天地是眼前的这个样子。从原子的层次看,又是另一幅样子。到底谁真谁假?
因为人们的眼睛构造大体上是差不多的,所以看到的也是差不多的,于是,大多数人达成了共识,认为天地只有一个,就是他们看到的那个样子。如果有人看到的与他们不同,就认为他有病,这就是集体xìng的当局者迷了。金钱、权力、学说、美sè、歌星……凡是我们看到的,全都是庐山。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或者是倾向于那些公认的看法,所以,当局者迷的情况是无所不在的。唯一没有陷在其中的,大概只有悟道者。
当局者迷肯定是自私,旁观者清常常也是自私。只要将自己的所见当成了唯一真实的,就必然会陷入自私的谜团。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天生就是自私的,因为从张开眼睛看世界的那一刻开始,每个人都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绝对和唯一的真实的,都陷入了对于庐山的偏见之中。其表现就是自以为是,自高自大,自作主张,党同伐异。
这种自私与道德无关,是我们认识上的先天缺陷造成的。就像一个逼迫孩子读书,却搞得孩子想自杀的慈父一样,其心肠绝对是好的,只是不了解孩子的喜好与天赋而已。他是被自己的人生经验困住了。如果能够转换一下视角,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问题,情况就会好多了。
至于道德上的自私,那就更加糟糕了。他根本不在乎别人的立场,也不可能尊重别人的愿望与权力。他只会支配别人,并且侵占别人的利益。所谓自私自利,也就是认识上固执己见,行为上也只是为了自己,这是彻头彻尾的以自己为中心。所谓“不自生”,即天地的存在与演化,既不是从自己出发,也不是为了自己,与自私自利正好相反。
我们心中的观念和yù望都是私,洗净它就是无私。在洗净一切私之后,本xìng的东西,真正的自我就呈现出来了,那才是真正的私,然后就可以“成其私”了。
5、“成其私”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程子说:“为己,yù得之于己也。为人,yù见知于人也。”程子又说:“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人,其终至于丧己。”为自己而学,所学皆合乎自己的天赋与爱好,事半功倍而易成,这是“成其私”。反之,为社会的评价而学,若所学不合乎自己,则事倍功半而难成,这是“丧己”。
不为世俗的名利所动,这是“为己”和“自私”。反之,希望得到世俗的认可,这是“为人”和“自他”。“自他”并非无私,不过是迷恋于外物而已。将一切奉献给社会,社会需要什么,我就学习什么,这种说法看上去很伟大。究其实质,高尚者固然有,骗子恐怕会更多。
吃饱了的人,才有心情赈济他人。经常饿着肚子的人,就算心肠再好,又能坚持多久呢?就算能够坚持,其奉献也是有限的,因为他不够强大。佛家讲先度己,再度人,所以,“为己”的人造福社会的可能xìng反倒更大一些,贡献也会更多一些。
受特殊时期的影响,自私和无私被彻底地道德化了,丧失了其本来含义。将自私等同于自利,是要我们放弃一切的个人主张,是要我们盲从于zhèng fǔ。将无私等同于利他,是要我们放弃一切的个人追求,是要我们服务于zhèng fǔ。zhèng fǔ者,官僚也。特殊时期时如此宣传,不过是为了美化zhèng fǔ的极权而已。
所谓无私和无我,只是超越了外物而已,并不是完全地丧失了自我。完全丧失了自我的,那是石头。极权者想做的,就是把我们全都变成没有头脑的石头。然而,老百姓都变成石头了,一个个沉默寡言的,穷得连裤子都穿不上了,这个zhèng fǔ也就离垮台不远了。
无论是自私者,还是无私者,都是有其私的。因为每个人都是必然有自我的,其行为也必然是有目的,有追求的,这个目的和追求就是他的私。孩子成长了,父母的奉献终于获得了满意的收获,他们的目的和追求也就达到了,这就是“成其私”。那么圣人的私是什么呢?在老子这里,自然是悟道了。
为什么无私者能够“成其私”?
从过程上说,他一直坚守着自我,而其他人则迷失了自我。从认识上说,就是尊重他人,兼听则明。见识比较全面,甚至于超越了人类认识的先天缺陷,进入了悟道的境界,其智慧是一般人所无法比拟的。从道德上说,就是关心他人,得道多助。支持的人多了,事业才能做得更大一些。
6、两种程度的无私
一种是常人的,一种是圣人的。
我要做皇帝!这真是你的想法吗?如果你是艺术家宋徽宗,做皇帝的想法就未必是你的,很可能是环境强加的,只是你自己都不知道而已。我要考上清华北大!如果你是巨星成龙,这想法就肯定不是你的了。
很多东西看上去是自己的,实质上都是外来的,是家长、老师、社会和环境有意无意地灌输给我们的。比如一棵树,就应该像树那样生活在大地上,可是,在环境的诱导和逼迫下,很多树却妄想像老鹰那样飞上天空。
将心中的东西全部洗干净,本xìng的东西就呈现出来了。“后其身而身先”,没有谁先谁后的攀比,不在意社会的评价,反躬自省,搞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真正喜欢的又是什么,搞清楚自己到底是谁,然后走自己的路,这就是常人的无私、无为和自然。
走自己的路,一切从我出发,这的确是自私。之所以称之为无私,是因为与那些盲从于社会舆论的人相比,反而更贴近于自然,更符合于大道。要知道,我本来就是大道的一部分。这个私是天地赋予的,从它出发,也就是从天地出发,这就是“不自生”,这就是无为,其本质是大公无私的。反之,老天让我做一棵树,我却非要做一只老鹰。固执于后天的想法,却违背了先天的本xìng,这才是真正的自私,这就是有为。
庄子说:“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当我们真正做自己时,外界的纷纷扰扰也就不重要了,也就“用之不勤”了。就像一个玩着玩具的孩子,没有成败得失,也没有贫富贵贱,心地空明一片,却又乐趣无穷。这是幸福的一生。这种幸福不是外来的,而是我们天生就有的。
当我们将人生当做一件工作的时候,就像替别人打工一样,就会出现勤劳和懒惰的对立。当我们将它当做一种乐趣时,就像欢度节rì一样,就像沉溺于网络游戏和打麻将一样,废寝忘食不能说是勤劳,酣睡不起也不能说是懒惰。这就是“用之不勤”的真谛。
游戏结束了,找不到新的爱好和乐趣了,很多人就会无聊,然后去找刺激,或者是无所事事地混rì子。找刺激就再次违背了本xìng,而混rì子则是荒废了本xìng。人间的事情已经了了,为什么不去追求一下人间之外的东西呢?
“外其身而身存”。**并不是真正的自己,灵魂才是。忘怀**,也就是忘怀眼前的这个世界,也就是忘怀整个的人间。将人生视为一场梦境,随遇而安地逍遥于沿路的风景。想走就走,不想走就安静地坐下来,这是彻底的无为,也就是圣人的无私与自然。达到了这种境界,也就“和其光,同其尘”了。这是大彻大悟的一生,智慧的一生。这种智慧也是天生的。
郭子仪四次拯救大唐,功成则隐。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他并不是为了权力与名望之类的身外之物。如果其行为是主动的,是出于拯救天下的爱好的,就属于第一种无私和无为。如果他是被请出来的,是顺应天子之命和万民所求的,就属于第二种。
生而为人,这是每个人的节rì。拥有这种心态的人,其实已经悟道了,或者正走在悟道的路上。可惜的是,很多人将人生当成了工作。在贫困与混乱的时代,活下去成了一种负担,大部分人不得不将之当成了工作。等到rì子好些了,这种习惯却还是改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