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再说悟道与行道(2/2)
为什么说大道是大的?老子给出了三个理由。
一个是“逝”,即离去,它是说明“大”的。就像那些已经逝世的人一样,大道是无法看到的。不仅常人看不到,悟道者也同样看不到。就像蚂蚁看不到高山一样,因为看不到,我们就只好说它太大了,所以说“大曰逝”,即大的观念来自于逝的感受。
一个是“远”,它是说明“逝”的。在悟道的境界中,那种空境好像没有边际一样。就算大道是一种具体的东西,可是它离我们实在是太远了,远到无法看见,就只好勉强说它消逝了,所以说“逝曰远”,即逝的观念来自于远的感受。
一个是“反”,它是说明“远”的。万物皆在身边,大道也应该就在身边,因此可以断定,“远”是说不通的。“动之徐生”,大道的力量在不断地呈现。“其jīng甚真,其中有信”。悟道者越来越确信,这就是大道。像风一样,明明就在身边,却永远看不到,这就是“远”。悟道者是从对于风的反应中明白这一点的,所以说“远曰反”,即远的观念来自于反的感受。
笔者以为,以上全都是悟道者的心理体验,而不是对什么客观规律的描述,否则是无法解说这段文字的。“强为之名曰大。”既然“大”的定义是非常勉强的,对于“大”的解释也就更加勉强了,所以,就不要太过纠结于“逝”“远”“反”的说法了。孩子一出生就会有名,等到成年了才会有字,记住那个比较成熟的字,知道它是“道”就行了。
3、“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道是宇宙的真相,是无边无际的。天地是道在人的心中的显现,其本质依然是道,也是无边无际的。人是天地的创造者,其心灵也是无边无际的。“域中”,在人类能够看到和想象的领域之中。
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道德经》中,老子只讲过“天地之间”和“天长地久”,并没有将天和地分开来,再分别给出明确的定义,所以,这段话的解说就缺乏可靠的依据了。《易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就借用这段话,勉强说一下。
前面以庐山为例说过,人天生就是自以为是的。并不是修养的问题,而是被习惯欺骗了,都以为自己看到的世界是绝对真实的。假如我们是一只拥有复眼的蜻蜓,眼前的世界肯定就不一样了,所以,众生看到的东西其实是真假参半的,甚至是完全虚假的。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应该学会谦虚和宽容,以便向他人学习,吸取更多有益的养料,这就是“人法地”。
当我们像大地一样谦虚和宽容的时候,心中尚有一块土地,也就是还有一份牵挂,一份执着。一旦有人触及到这个底线,就不会再谦虚,再宽容了。当我们像苍天一般空明的时候,心中就再没有任何牵挂和执着了。此时此刻,不再摆出谦虚的姿态了,反倒是永远宽容了。第七章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所谓“不自生”,即天地是没有自我的,其所作所为既不是从自己出发而自私的,也不是为了自己而自利的。无私了,自然就不会自利了,所以圣人讲究“无私”。无私就是心地空明,正如天地之间的虚空一样。这就是“地法天”。
常人的无私如大地,是少思寡yù的。圣人的无私如苍天,是无知无yù的。没有了观念和yù望,那不是像石头一样了吗?自然不是。就像初生的婴儿一样,他照样是要吃要喝,爱哭爱笑的。那种发乎天然的,纯真的行为方式,就是圣人的生活方式。大道如风,尽管无形无声,却能周游天下。也正因其无形无声,所以才能周游天下,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也就是“天法道”。
大道是“dú lì”的,是宇宙中唯一的真实。除了大道之外,宇宙中再无其它的存在,所以,大道是没有学习和效仿的榜样的,只能学习和效仿自己。“自然”,自己的样子。就像风儿按照自己的喜好而吹拂一样,大道按照自己的喜好而运行,这就是“道法自然”。
5、再说“我自然”与“道法自然”
每个人的元神都是大道的一员,元神的每一次自发的运动都属于大道的运动。顺从于这种运动,我们就与道合一了。什么是元神的自发运动呢?也就是那种没有参杂任何的后天污染的,发自内心的爱好。按照本真的爱好去做,走出专属于自己的一条独特的人生之路,这就是相对无私的幸福之路,以及彻底无私的悟道之路。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就像小孩子玩玩具一样,并不是想获得父母的赞赏,也不是想换取社会的奖励,不过是乐在其中而已。此时此刻,其心地是空明一片的,是超然于成败和得失之外的。这种本真的行为就再也不是“我自然”了,而是“道法自然”。果能如此,世俗的毁誉将无法撼动我们分毫,我们将始终不渝地走在自己的路上。又因为乐在其中,我们将越来越接近于人生的巅峰。这就是“君子以自强不息”。
反之,太关注父母的评价和社会的奖励了,我们就玩不下去了,就背着书包上学了。看着那一道道令人头疼的考试题,盼望着假期,盼望着放学,盼望着这种“替别人读书”的rì子早点结束。终有一天,我们将烧掉那些可恶的东西,然后沉溺于翻身得解放的狂欢之中。这种丧失本真的行为,必然是半途而废的,是不可能自强不息的。
在本章中,“有物混成”的前半部分讲悟道,“人法地”这四句讲行道。之所以如此安排,是在提醒我们,修道的内心感悟与行道的自我磨砺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