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章 心地圆满,与道合一(2/2)
“忒”:违背。
群星璀璨,rì月朗照是白天,反之就是黑夜。名扬四海,万众瞩目如白天,反之即如黑夜。臣民们之所以追求名声,不过是想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或改善亲友的生活水平。君王已经达到了富贵的极点,要名声何用?君王本就无人不知,又何必追求?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在一场激烈的比赛中,教练在紧张地思索着,运动员在卖力地表演着,球迷们在热情或愤怒地叫喊着。只有裁判,似乎完全被人遗忘了。然而,一旦他吹响了哨子,谁都必须服从他的判罚。第二十二章说:“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比赛规则就是裁判的“一”。天地的规律和国家的法律就是君王的“一”。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裁判似乎默默无闻,然而比赛因此而jīng彩,这就是裁判的权威。就君王本人来说,他没有违背规律和法律,没有任何私心杂念,没有破坏空明的心境,好像回到了一种没有界限的状态。
“极”,极点,边界。有执着,有私心,就有了一个框框和范围,就有了一道不可突破的底线和极限。假如裁判有了私心和执着造成的底线,就不能公平执法了。宪法至上,就是君王的“无极”。
4、“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第十三章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受人崇拜是荣,受人鄙视是辱。在**时代,受辱不只是心情不好的问题,甚至会牵扯到财产和生命的安全,因为那是一个权大于法,甚至于法律形同虚设的时代。比如一旦激怒了皇帝,搞不好会被cāo家灭族的。中国人爱面子,绝不只是虚荣心的问题。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若不是君王的地位岌岌可危,人们已经不将他放在眼里,否则是没人敢侮辱他的。普通人受了侮辱,一般都不会危及生命。君王一旦受辱,就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了,所以君王对此是非常敏感的。“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若君王不在意臣民的侮辱,要么是大权在握,信心十足,要么是超然世外,达到了忘怀生死的境界,后者的可能xìng更大一些。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以君王之尊贵和豪奢,能够达到忘怀生死的境界,这是一般的修行者所万万不及的。此时此刻,修行终于圆满了,元神无染,回归到最初的本根状态。
“谷”,山谷。在众生的崇山峻岭之中,圣人虚怀若谷。相比于时有时无的小溪,以及顾虑重重的裁判,这已经很不错了,也不可能更大了。因为圣人永远是稀少的,其个人力量也是有限的。
4、“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
“朴散”:元神散开,以观天下。
“割”:嫌贫爱富,对立的思维。是非混淆,矛盾的制度。
以圣人之心,行君王之事。观天下之人与事,如观掌中之物,所以是“朴散则为器”。然后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选贤任能,无一错漏,所以是“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最后则是健全法制。其法制如天地之轨则,包容众生,无有高下,浑然一体,也无冲突,所以是“大制无割”。
修行至此,心地圆满,已达到无修之境。自此以后,只需保持这种境界,积功累德,就可以成仙成佛了。“公门之中好修行。”由本章可知,道家人物是可以做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