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 吴士均领悟兵法(1/2)
后来,孙坚有一次考我《孙子兵法》。让吴平背一段兵法的内容,吴平背道:“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孙坚他又问吴平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吴平说:“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使敌人举国屈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全军降服是上策,打败敌人的军队就次一等;使敌人一个“旅”的队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打败敌人一个“卒”的“队伍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投降是上策,击破敌人的“伍”就次一等。因此,百战百胜,不算是最好的用兵策略,只有不战而使敌屈服,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所以,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制造大盾牌和四轮车,准备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码得三个月。堆筑攻城的土山,起码又得三个月。如果将领难以拟制焦躁情绪,命令士兵象蚂蚁一样爬墙攻城,尽管士兵死伤三分之一,而城池却依然没有攻下,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所以善用兵者,不通过打仗就使敌人屈服,不通过攻城就使敌城投降,摧毁敌国不需长期作战,一定要用“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从而既不使国力兵力受挫,又获得了全面胜利的利益。这就是谋攻的方法。……”
孙坚继续说:“我让你回去看书,你看了吗?”吴平回答道:“看了。”孙坚说:“那好,你举几个战例来看看。”
吴平举了这样一个例子:齐国曾是chūn秋战国时期第一个称霸的国家,但是,齐桓公死后,齐国就逐渐衰败了,过了100年,齐景公当上了国君,为了恢复齐国的往昔繁盛,齐景公任用了晏婴等一批贤臣,使齐国再度走上欣欣向荣的道路。
齐国的繁荣和强盛引起了称霸中原的晋国的不安。晋平公为了向诸侯各国显示一下自己“霸主”的威力和巩固其地位,就想征伐齐国,给齐国一点厉害看看。为了探清楚齐国的虚实,晋平公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
范昭到了齐国,齐景公设盛大宴会款待晋国使者。酒到酣处,范昭对齐景公说:“请大王把酒杯借我用一下。”齐景公不知其意,便吩咐侍从:“把我的酒杯斟满,为上国使者敬酒!”侍从倒满酒恭恭敬敬地送到范昭面前,范昭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晏婴把范昭的举止和神sè看在眼里,大为愤怒,厉声命令斟酒的侍从:“撤掉这个酒杯!给国君换一个干净的。”
范昭闻言,吃了一惊。于是,他干脆佯作喝醉,站起身,手舞足蹈地跳起舞来,边舞还边对乐师说:“请给我奏一曲成周之乐,以助酒兴!”
乐师从晏婴命令侍从撤杯的举动中看出了范昭的用意,站起来对范昭说:“下臣不会奏成周之乐。”
范昭连讨没趣,借口已经喝醉,告辞会驿馆去了。
齐景公见范昭不悦而去,心中不安,责怪晏婴说:“我们要跟各国友好往来,范昭是上国使者,怎么能惹怒人家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