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第一次太子之争(1/2)
第六十三章第一次太子之争
隋义宁二年五月,恭帝杨侑禅让皇位,李渊三让而称帝,改国号为唐,建元“武德”,定都长安。可大唐帝国建立起来之后,最初的一段日子里,武德元年的五月,整个长安却十分的不平静。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何况是建立新的帝国呢?所以李渊称帝改朝换代了,自然要对朝廷百官进行一番大的人事调动,对有功人员进行加官进爵,该升官的升官,该封赏的封赏,并进一步掌控整个朝廷。
很快第一批加官封赏的功臣名单便出来了:上柱国、楚国公李秋寒,升任为内史令(中书令);上柱国、魏国公裴寂,升任为尚书右仆射、知政事;金紫光禄大夫、鲁国公刘文静,授勋柱国,升任为纳言(侍中);刚刚归顺大唐朝廷的萧瑀,继续留任其在隋朝的原职户部尚书,并授勋柱国,被封为宋国公……其他众人也都是加官进爵。
自此,担任内书省(中书省)的最高长官内史令的李秋寒,和尚书省实际最高长官尚书右仆射裴寂、门下省最高长官纳言刘文静一起,成为大唐建立之初的首批三位“宰相”。(武德六年之前尚书左仆射的职位空缺,而尚书令只是荣誉虚职,并不管理尚书省具体事务,并且后来因为当了皇帝的李世民曾经担任过尚书令,所以尚书令职位之后一直空缺)
有功人员以及有重要背景的官员,其官职都得到了确实地安排。但在对于儿女的封赏这个问题上,李渊却有些犹豫了。
在大唐建立之后最初的一个月时间内,李渊除下达诏书,封李秀宁为平阳公主,官任一个名为“关中诸郡护军都督”的特设职位,官位等同于正三品的中都督;以及封还留守在太原的李元吉为齐王,官任并州总管之外。就迟迟没有动静了。其它非嫡系的儿女自不多谈,对于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李渊称帝之后并没有立即封赏,这就让满朝文武议论纷纷了。
李渊为没有立即封赏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自然是在考虑该立谁为太子,立长还是立贤,这是李渊心中犹豫地。和以前立唐王世子不同,立太子关系着国运,李渊不得不慎之又慎。而关于李渊的这点犹豫,满朝文武百官也基本上都觉察了出来。
太子是未来地皇帝。一些喜欢为长远考虑、为未来谋划的人们,便开始或公开或隐秘的行动了起来,一时之间朝廷上下暗潮涌动。明显分为了三派:一是支持李建成当太子的一派,以尚书右仆射裴寂为首;二是支持李世民当太子的一派,以纳言刘文静为首;三是保持中立的一派,以内史令李秋寒和平阳公主李秀宁为首。
作为当事人的李建成、李世民,也因为这次立太子之争而疏远了很多,虽然明面上没有互相说。但也都在暗自较劲。而相比于当事人,裴寂和刘文静却斗地是十分激烈,就好像是他们两个在争夺太子之位似的。
裴寂和刘文静这两个,在太原时期的好友,为会发生争执,甚至反目成仇?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原因。便是李渊封给他们两人的官职引起的。
裴寂的官职尚书右仆射是从二品,勋位上柱国是正二品;而刘文静的官职纳言是正三品,勋位柱国是从二品。虽然两人都为“宰相”之一,但权利和官位却有强弱之分,刘文静处处都似乎要低裴寂一级,这自然引起了刘文静地不满。
刘文静这个人有些心胸狭窄,自认为功劳大过裴寂,但职位却比他低,于是愤愤不平。按说这本是正常的,任谁也不会甘心。但刘文静却把这种不满带到了公事上。这样的态度就很恶劣了。
从那以后,不管是每日早朝的朝堂之上。还是李渊找几位重臣议事,遇到大部分事情不管对错,只要是裴寂所说,刘文静都要反驳。而如今碰到有关于立太子这样的大事,刘文静自然更要与裴寂对着干了,而且他更想在未来的皇帝那取得胜利。
刘文静为了对付裴寂,甚至私下找了李秋寒,以试图和李秋寒联手。对于李秋寒,刘文静是有些敬佩地,而且自傲的他也不得不承认,李秋寒的功劳比他大。所以尽管李秋寒和他的官位同级,在勋位上还大一级,刘文静却没有丝毫的嫉恨。
刘文静在私下里对李秋寒说:论对大唐建国的功劳,李秋寒当属第一,他自认为第二,可如今大唐建立后封官,裴寂的官位却比他们两人要高一级(裴寂的尚书右仆射是从二品,李秋寒的内史令和刘文静的纳言都是正三品),这是多么不公地一件事情。然后刘文静便鼓动李秋寒,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裴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