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冉闵(1/2)
一、简介
汉族,民族英雄,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内黄人(今河南内黄西北),是中国五胡十六国时期冉魏的开国君主。冉闵为今人所广为知闻是屠杀胡人的命令,即杀胡令,亦以勇猛著称,常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勇将之一。
二、英雄事迹
公元309年,乞活军活动在黎阳的一支在和凶奴前赵帝国的战斗中被打败,冉闵的祖父冉隆和爷爷等亲人都没于此役。冉氏家族留下一个11岁的少年——冉瞻(按现在的标准还是一个孩子),冉瞻带领所部乞活余部继续与胡人英勇战斗。公元310年,石勒(此时还是前赵的大将)攻打河内,勒见两军阵前的一少年英勇非凡,长而勇悍,jīng于骑shè,阵前临矢石不顾。勒赞曰:“此儿壮健可嘉!”冉瞻众寡不敌,被俘。石勒徒冉瞻及其部众于兰陵郡。327年,冉瞻在和凶奴前赵的战斗中被斩于阵前。冉瞻之子就是后来的冉闵。冉闵除继承了父亲的英勇外,还善于使用智谋。
公元338年,少年冉闵首次出场,在昌黎大战,史载后赵诸军尽溃,唯游击将军冉闵三千汉军独全。此战后,冉闵成名,被石虎提拔为北中郎将,参加了防卫后赵北方边界的战事(当时北方燕代之地,后赵镜内有内迁的丁零,乌恒,夫余等各族各部,时常有叛乱,外有慕容鲜卑常发兵寇边。)冉闵在防卫后赵北方边界的战斗中缕立奇功(其间也有两次调到外地作战)。
公元350年冉闵(ranin)率军于凌水河畔大败鲜卑燕军二十万。擒斩燕军七万余人,斩首上将以上三十余名,焚烧粮台二十万斛,夺鲜卑北燕郡县大小二十八城,冉闵威震中原。后冉闵推翻羯赵称帝建国。挟胜利之势,突袭各路胡军
(1)首战以汉骑三千夜破凶奴营,杀敌将数名,逐百里,斩凶奴首三万;
(2)再战以五千汉骑大破胡骑七万;
(3)三战以汉军七万加四万乞活义军破众胡联军三十余万;
(4)四战先败后胜以万人斩胡首四万;
(5)五战以汉军六万几乎全歼羌氐联军十余万;
(6)六战又有以步卒不足万人敌慕容鲜卑铁骑十四万不退反进竟十战十捷!!
几番大战,打出了汉家铁骑的威风,各地汉人纷纷起义响应,史载“无月不战,互为相攻”。一举光复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甘肃、宁夏。匈奴、羌、氐等胡人势力被迫撤出中原。石遵、石鉴、石琨、石宠、石蟠被灭三族,羯族的主力军被完全消灭。至此,石虎的十四个儿子,两个被他自己处死;六个自相残杀而死;五个被冉闵灭族,一个投靠东晋,被斩于街市;全部死于非命。石虎一生造孽无数,终于在子孙身上得到了报应。
公元352年。冉闵将城中的军粮分给百姓。独自带领1万人马(步兵为主)去争粮。结果被鲜卑的14万大军(骑兵。还有数万后续部队)包围。在拼死突围的冉魏士兵掩护下,冉闵连杀三百余人,终于杀出包围圈(战斗经过本文从略),但那匹和冉闵一样勇猛的朱龙战马却因过度疲劳而倒下,冉闵被俘,他的手下仍然在机械地和敌人拼命,掩护随军的其他重要官员撤离战场,一直杀到最后一人……慕容恪捉到冉闵后,献与国主慕容俊,慕容俊嘲笑冉闵:“你只有奴仆下人的才能,凭什么敢妄自称天子?”冉闵怒道:“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尤称帝,况我中土英雄呼!”慕容俊大怒,令人鞭之三百,然后送至龙城,斩于遏陉山。冉闵死后,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从五月到十二月,天上滴雨未降。慕容俊大惊,派人前往祭祀,追封冉闵为武悼天王,当rì天降大雪,过人双膝。(正史记载,决非杜撰)作者语:冉闵壮志未酬,天地为之大恸,可惜上天既然体恤冉闵的用心,为何不干脆赐他胜利的结局。为何还要让他的冤屈千年不得昭雪,受尽同胞的谩骂。苍天不公,造物不仁,不知何时冉闵的英雄事迹才能在世间广为流传。
冉闵就义后,冉魏国的臣子绝望至极,悲天呼地。纷纷守节自缢,少部分逃往东晋,无一投降前燕者。冉魏几十万汉人不甘受辱,纷纷逃向江南,投奔东晋。东晋军未能及时接应,使得几十万百姓中途受到截击,死亡殆尽。晋将自杀谢罪。由于冉闵的王朝时间很短。大臣多自杀殉国。没有人给冉闵写书立传。后来统治北方的几百年的的鲜卑北魏的史学家把冉闵大骂一顿。在史书上没有几个人为冉闵正义直言。而后代又缺乏资料.只能根据以前遗留的资料来整理。某些太监史学家片面强调冉闵的杀胡。而不说明冉闵杀胡的原因。想想冉闵一声令下。中原百姓和入塞胡寇无月不战。rìrì相攻。可见冉闵当时的政策是顺应民意的。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意愿。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并不是冉闵有心挑拨。而是当时的民族矛盾不可调和。那些穿者兽皮。吃着生肉的野蛮部落。哪里懂得礼仪廉耻。生命的价值。入侵印度的蛮族部落把创造古代印度文明的当地人当作奴隶一样的趋势。印度的种姓制度大家都知道吧。1世纪的今天还生活在印度社会低层的贱民。就是那些几千年前被征服的印度本国人。冉闵天王招告天下,邀四海豪杰奋起杀胡。屠胡令所到之地。中华子民纷纷响应。汉军威武!!汉军威武!!大小胡寇四散而溃!九州大地终复炎黄本sè。我族方才免于重捣古印度人之悲剧。
在火焰塔以及满清人所写的正史和小说里。都有许多对冉闵的污蔑。比如说冉闵被胡人收做义子。但是在南朝的史书从来没有记载。我们只能通过被人篡改的史料来一窥这位1700年前的民族英雄的丰功伟绩。岳飞。文天祥。都是我们很熟悉的人物。但是冉闵却被埋没于浩瀚史书中。冉闵用自己的所作所为。拯救了危在旦夕的中华文明。不惜自己的声誉背负了2000年的骂名。为我们这些后代夺回了生存空间。冉闵的武功决不亚于岳飞!!冉闵的功绩与rì月同辉!!冉闵是公元四世纪的东亚明星。是人民心中的唯一希望。人们都说冉闵就是西楚霸王项羽转世来拯救汉人的英雄。来拯救处于水深火热的百姓。关中80万汉族百姓冒着生命危险千里跋涉来投奔冉闵就是明证。
三、世无冉闵,中华文明已从地球消失??
很少有一个历史人物像冉闵这样充满争议,以致于主流教科书因为无法定论而不得不将他忽略。在那个扭曲的时代,他的行为也可以说是扭曲的。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该如何评价他?捧杀还是棒杀?目前我所找到最早持这一观点的是清未学者荆驼写的“冉闵传”,称冉闵「振古铄今,扭转乾坤」,见《江苏》,11/12期合刊本(光绪30年4月1rì),页89,104-5据晋朝时期的“晋·江统〈徙戎论〉”五胡乱华之前,北方迁入中原的胡人已高达数百万,很多地方超过了当地汉人人口。
五胡乱华时,又有大量的西北诸胡和北方的鲜卑迁入中原。《晋纪》《晋书》记录当时永嘉丧乱,中原士族十不存一。
唐编《晋书》卷65《王导传》据说:“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这就是说,南迁的人超过了半数。留在北方的人命运很悲惨。凶奴、羯等族军队所到之处,屠城掠地千里。(如《晋阳秋》残本所称的“胡皇”石勒一次就屠杀百姓数十万,诸晋史中也有大量屠杀记录,屠杀在数个州开展)石勒其子石虎更加残暴。他跟一条毒蛇一样,脑筋里只有三件事,一是*,二是杀戮,三是享乐。
石虎发男女十六万,运土筑华林苑及长墙于邺北。时逢暴雨,漳水水涨,死者数万人;他已有多处宫殿,还不满足,又驱汉丁四十余万营洛阳、长安二宫,造成尸积原野;修林苑甲兵,五十万人造甲,十七万人造船,死亡超过三分之二;夺汉女五万入后宫肆意变态凌杀污辱之行,其间由于负妇义夫的反抗,死者不计其数;从长安—到洛阳—再到邺城,成汉的使者见到沿途树上挂满上吊自杀的人,城墙上挂满汉人人头,尸骨则被做成“尸观”,恐吓世人,数万反抗将士的尸体被弃之荒野喂兽;血腥屠杀和残酷的民族压迫,北方汉人锐减至六七百万,造成赤地千里的景象;人口的大量减少,土地的大量荒芜,傍之虎狼等野兽成群出现繁殖。
石虎将邯郸(一说临漳以南)以南中原地区,数万平方公里土地划为其狩猎围场,创全人类有史以来的吉尼斯世界记录。规定汉人不得向野兽投一块石子者,否则即是“犯兽”,将处以死罪,被杀或被野兽吃掉的人不计其数,汉人的地位竟连野兽都不如。住在“富丽唐皇”宫殿里的石虎,竟笑曰:“我家父子如是,自非天崩地陷,当复何愁?。。。当时“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yù被数屠殆尽。”
残留的汉人,为了免于屠杀,纷纷筑堡自卫,与胡人对抗。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些人认为的“坞堡遍地都是”,当时的北方壁堡也要相隔百里才有一个。按鸣沙屈出土的《鸣沙石室佚书》记录:“永嘉大乱,中夏残荒。保壁大帅数不盈四十。多者不过四五千家,少者千家五百家。”
由此推测当时北方的汉人最多不过四百万左右。大屠杀了多年之后,石勒估计也杀累了,听录了谋士要他建立“根据地”做‘皇帝‘的建议,改变策略,开始有了收降汉人做奴隶的政策,而不再一味搞大屠杀。永嘉六年(公元312年),石勒根据汉人张宾的建议,定都襄国。中原农业经济得到一点恢复。在南方石勒长期与祖逖将军做战.祖将军死后,没人能有效的组织北方各堡与胡人对抗。公元320年前后,屈指可数的几个保壁大帅也最后降石赵,石赵王朝完成了对中原和关中的牢固统治。
到公元349年,冉闵屠胡之前,迁居中原的胡人高达五六百万之多,数量上相当惊人,他们是在东汉、魏、晋、石赵四个朝代因各种原因迁到中原地区来的胡人。有被当时zhèng fǔ强迁进来的,有主动迁进来的,有武装打进来的。晋朝统治时期,在“南达长江,北到燕辽,西起关陇,东至东海”的广扩区域,不断的有各胡酋占山为王,扰乱地方。但大都不敢公开反对东晋的统治,为害的区域只是个别郡县,不对晋朝统治集团构成威胁。直到凶奴人刘渊和羯族人吸桑石勒等的出现,凶奴、羯人合流,胡人铁骑横扫了整个黄河流域,建立后赵。
后赵统治北方时,当时的汉人不超过五百万左右,胡人却与这个数相当甚至高于这个数。胡人人口还在增长,而汉人不断减少。《晋书》:“方今四海有倒悬之急,中夏逋僭逆之寇,家有漉血之怨,人有复仇之憾!”以冉闵为首的汉族人们对入塞胡族的复仇行动,是汉人发起的绝地反击。入塞胡族成份复杂:像羯族、白奴族、丁零族、铁弗族、卢水胡、鲜卑(史书称白虏,也有学者认为黄种人)、九大石胡的远迁部落等主体都是金发碧眼的白种人。氐族包括大月氐、小月氐和巴氐。大月氐主体为白种人,小月氐和巴氐主要为黄种人。而姜、夫余、乌桓(东胡与凶奴混血)、和入侵辽宁的高句丽等民族主体为黄种人,个别部落除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