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出名(1/2)
土坝,chóng qìng在解放初期就从外地搬迁来了两家针织厂,在当时zhèng fǔ支持下两家针织企业合并成了一家大型的国有企业,是当时的利税大户,企业里人人都以自己是一名针织工人而自豪,生产的布匹远销各地,在当时也是一时无两。谁知道在经过几十年风风雨雨后,由于领导层的目光短浅,不思进取,没有及时的更新设备,改进生产工艺,造成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品单一,失去了大量的市场,一个好端端的大厂,终于资不抵债,宣布破产,几千名纺织工人下岗。下岗后的工人们没有被困难打倒,要么是几个人合作,要么是一个人出资,一个个的私营小型针织厂如与后chūn笋般的成立在倒下的针织厂废墟之上。
市场经济大cháo洗礼后的土坝私营针织厂们,虽然厂小转向容易,但是没有好的项目,大都是生产传统的棉布和生产一些棉质T恤,所以大都是在市场边缘摇摇yù坠勉强支撑,辞职后的我们兄弟三人要考察目的地就是这里。
我们三兄弟在对土坝大大小小三十几家针织厂进行了为期一个星期的考察并经过仔细筛选后,把目光定在了一家叫做‘蓝天’的针织厂上。
这家蓝天针织厂坐落在靠近江边的一个小山崖上,面积不大就8.900平方左右,从山崖底下到厂大门口就只有一条够一辆卡车通过的水泥路,四周围墙都建在比较陡峭的山崖边,符合我心中对厂房防盗防泄密的要求。
厂房里有两条二十世纪末从德国引进的小型但先进的全自动纺织生产线,生产线比较符合我将要改造内部构造的要求,要是将这两条生产线改造好之后,可以rì加工成布3000米,饱和生产15000米,让我十分满意的是这两条生产线的终控电脑系统具有高速处理生产步骤和毛病的能力,有了这控制电脑系统就只需要少数几个人就可以加工生产了,这样不但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对生产技术的保密有十分良好的作用。
可能由于厂里没有好的生产项目吧,一个很不错的厂现在奄奄一息,要垮要垮的,他们的业主对这个厂也是焦头烂额的,好象也有把整个仗子盘出手的意思。
虽然我们对蓝天针织厂很满意,但摆在我们面前的是蓝天的业主到底有没有出让的意思,我们三兄弟中的二哥口才最好,就让他去探探厂长的口风。在我和大哥在路边的小店里喝下了不少的茶水跑了N趟厕所后,终于等到了二哥慢悠悠的回来。
二哥果然没有让我们失望,在他夹杂着口水直飞的自吹自擂中向我和大哥知道了蓝天业主有转让整个厂的意愿,他开出的条件是我们要一次xìng的用现金30万全部买断,这还是二哥从他50万的叫价砍下来的,我听了后喜不自禁,这个要价比我心里面的估价少太多了,笑声中二哥给他家里打了个电话,没费什么口舌,二哥的长辈一听是我们三人一起的决定二话不说一口答应,只提了一个要求,就是这钱算是他们借给我们三人的,不算是投资,不用分红,这个要求对我们说是谈大的好事,也表明了二哥他家长辈对我们的态度。
落实资金后,我们马不停蹄一口作气立马和蓝天的业主签下了转让合同,看看时间还早,蓝天的业主让我们参观厂房,并让蓝天的生产主管陪同。蓝天的生产主管是一位三十岁上下的名叫李清的大姐,这位生产主管一身淡紫sè的职业套装,庄重中不失jīng明,在陪同我们三人的时间里,把厂里的一切情况对我们仔细的道了个明白。
在看到我们对整个针织厂的厂房和设备表示满意后,笑盈盈对我们说到:“三位感觉如何?说实在的,我们厂的设备绝对是一流的,要是有好的生产项目,这个厂马上就能恢复生机。”说到这里,李清眉宇间神sè一黯,叹了口气:“哎!要不是我们现在生产的那种棉布市场上已经是供大于求,要不是建厂的时候我们没有先作好市场调查,要不是本着宁缺勿烂的原则从德国进口两台生产线占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造成转向时的资金缺口,我想这个厂怎么也不会走到转让的地步,厂没了我们都要离开呀......。”说着说着李清眼中隐约有泪光流动,话语中表露出对这个厂子的留恋。
看李清的真情流露,我心里一动:“我们三兄弟对生产的管理都是外行。眼前就是一位行家里手,现成的人才,对与人才当然要留下来,不如.....。”想到这里,我对李清说到:“李主管,我有希望,在我们接手厂子了后,你能留下来帮我们,不知道你意下如何?”
我的话让李清一愕呆了一下,反应过来后脸上一红:“不好意思,刚才让你们见笑了,其实这个厂子是我亲眼看到一步步走过来的,里面有着我们大家的多少心血呀,我已经对它声出感情来了,要是你们不嫌弃,还看得上我的能力,我很高兴能留下来,不过,龙先生,你说的是真的吗?你能说说有什么办法让厂子恢复生机吗?”说完李清满含期待的目光看着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