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奇女子——邓文迪(1/2)
邓文迪(DengenDi)生於中国东部城市徐州(Zh),她的父母後来搬到南部城市广州,Deng是她的姓,後来她把名缩写为endi。
邓的父亲是广州一家机械工厂的厂长,他们全家住三居室公寓,以中国的标准来看,住得非常宽敞,邓文迪有两个姐姐,一个兄弟,她也是一名好学生,出sè的排球队员,16岁时她考入广州医学院。
她飞出中国的运气降临於1987年,当时她认识了加州夫妇JakeCherry和JakeCherry.Cherry先生当时50岁,正在广州工作,帮助中国建立一家为食品加工厂制造冰柜的工厂。
Cherry夫妇的译员告他们说,有一位年轻的女士,正在找人帮助提高英语水平,Cherry夫人当时4岁,她说,她开始辅导这个十几岁的孩子。
1987年秋,Cherry夫人返回洛杉矶,送她的两个小孩入小学,Cherry先生则呆在中国完成他的工厂工程。
Cherry夫人说,当她在洛杉矶安顿好的时候,她的丈夫打来电话说,邓文迪想来美国读书,他请Cherry夫人帮助完成相关材料,准备好申请一家地方学院,Cherry夫妇赞助邓文迪获得学生签证,答应资助她,直到她学出为止。
1988年月,19岁的她到了Cherry家,她和房东五岁大的女儿合用一间卧室和一张帆布床。
不过,年长的Cherry夫妇也有了不顺心的事,当邓文迪到达洛杉矶不久,Cherry先生也回到家里,由於他在中国期间工作压力大,饮食不周,Cherry先生逐渐体力不适,Cherry夫妇同意,夫妻的分居加剧了婚姻的紧张,同时,Cherry夫人说,她对邓文迪与她先生的关系越来越生疑。
Cherry夫人回忆说,她发现一大堆邓文迪风情万总的造型照片,是她的丈夫在广州的宾馆房间拍摄的,Cherry先生承认:他已经被这个年轻的女人所迷惑,他说,一旦他们到达洛杉矶,邓文迪就开始对他的饮食和衣服发表推荐意见。
当Cherry夫人发现她的丈夫和邓文迪有时夜不归宿时,她断定他们二人有染,她要求邓文迪搬走。
不久Cherry先生也走了,他和邓文迪搬进附近的一间公寓,邓文迪已经在Nthridge加州州立大学注册,那是一家社区学院。
Cherry夫妇离婚了。
JakeCherry与邓文迪1990年月结婚,但他们的结合维持了没多久。
Cherry先生说,结婚後大约四个月,他让邓文迪走开,因为她已经开始与一位名叫Davidlf的男人花时间在一起。
Cherry先生当时5岁,lf先生0多岁,仅仅比邓文迪大几岁。
lf先生拒绝多次的采访要求,据一位当时知道他的人士称,他在90年代初期供职於一家进出口公司。他能讲一些汉语,对在中国工作很感兴趣。
Cherry先生说,他和邓文迪一度破镜重圆,但为时很短。当她继续看望lf先生已经公开时,他们永久地分离了。“她告诉我,我对她是一个父亲的概念,这一点决不会改变。”
Cherry先生回忆说:“我那时爱那个女孩。”
洛杉矶县高级法院的离婚记录显示,Cherry和邓的婚姻持续了两年零七个月,这比要求邓获得绿卡-允许她作为外国居民永久在美国生活和工作-的时间长七个月。
Cherry先生说,他和邓文迪的同居实际上“最多有四到五个月”。
他顺便说,他们两人自从1996年以来一直没有说过话。
据认识邓文迪的人士称,在90年代早期她和Cherry先生结婚的那一段时间,以及此後的一段rì子里,邓文迪至少在一些场合介绍这位高大的、衣著整齐的lf先生为她的丈夫,加州经济学教授KenChapan回忆说,他最後一次看见他的学生是在1995年,她给了他lf先生的名片,并说可以通过她的“丈夫”找到她。
邓文迪身高5尺10寸,据熟悉他们的人士讲,她和lf先生站在一起很引人注目,他们在90年代一起享用几个地址,他们告诉朋友说,他们在中国相识。
在90年代初的一段时间,这两人在洛杉矶郊外的一家体cāo学院工作,该学院由三次荣获奥运会金牌的中国运动员李宁经营,邓文迪负责体cāo学院中国教练与学龄客户父母之间的联络工作,lf先生是体cāo馆的总经理。目前,lf先生在一家大型公共关系公司Brnarteller驻běi jīng办事处任负责人。
曾经是名好学生
当邓文迪90年代初在加州州立大学就读时,她和另外三名本科生组成一个四人小组。
据DanielBlake回忆说,她们是Nrthridge校园有史以来通过该校经济系的最佳小组。
这四名学生,经常一起吃一起学习,曾合作过一个大型书面计划,分析财政政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Blake先生回忆说,他为邓文迪申请耶鲁大学商学院写了推荐信,信中称她是“极优秀(per)学生,非常专注於她的学业”。
他预言,邓文迪“将在中国(向西方经济)的对外开放中发挥作用”。
她的朋友和教授说,在加州州立大学的四年里,邓文迪的英语水平有惊人的长进,Blake先生说,她之所以选择进入耶鲁大学商学院,是因为耶鲁大学的BA重视国际化。
1996年,邓文迪从耶鲁毕业,开始寻找工作通过一位朋友,她认识了BreChrhill,他当时负责新闻集团公司福克斯电视在洛杉矶的事务和公司发展,她缺乏在娱乐业的经历,但她的履历给人很深的印象,她拥有长青藤学校的商务学位,jīng通英语和普通话,这对於新闻集团在亚洲卫星服务市场挣扎的tarTV来说,邓文迪显然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Chrhill先生正准备上路前往香港担任tarTV的副首席执行官,於是他向邓文迪提供了一个在香港实习的机会,後来并转正成为正式雇员。
据以前的新闻集团同事称,尽管邓文迪是相对低级的雇员,她在计划tarTV在香港和中国的活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比如,她帮助建立了tarTV第五音乐频道在中国的传递系统,并探讨公司的新闻数码系统部门开发互动式电视的机会。
据以前的同事形容,邓文迪擅长把新闻集团通常dú lì运营的不同部门之间利益协调一致,她被描述为随时准备会见别人,但有些害羞。
据称她经常会毫不犹豫地、不声不响地走进高级执行官的办公室,同他们讨论她刚刚见到的中国企业家或她联系的zhèng fǔ官员。
默多克经常与全球各地的新闻集团商业发展执行官们谈话,所以某一天他与邓文迪相见毫不令人奇怪。1998初,她第一次出现在他的身边,那时他去上海和běi jīng旅行,她是译员。
1998年夏,tarTV员工们对两人之间的罗漫谛克议论纷纷,他们被发现在香港的一次晚餐会後手牵著手。
5月,默多克已经与他1年的妻子Anna分手,他们的婚变甚至令他最亲密的朋友说,他们没有发现任何先兆。
1998年秋,默多克告诉tarTV的高级执行人员说,他与邓文迪的关系是“认真”的,当时的tarTV主席GarethChang当即告诉默多克,鉴于她与母公司主席的个人关系,邓文迪仍然留在公司里是不明智的,默多克回答,问题不大,因为邓文迪即将辞职,随他去纽约.
现在,默多克夫妇不仅在H区消磨时光,也在Belair家中和加州临近Carel的农场相聚,默多克拥有新闻集团公司0的股份,价值大约为87亿美元。他已经说过,股份归信托所有,他的三个孩子为受益人.
1999年6月,默多克与Anna终于离婚,这已是他们正式分居一年以後的事了,离婚的协商拖了大约1个月,因为Anna的律师试图评估出新闻集团公司的全球资产,离婚的财产分割条款不对外公布,但默多克已经表示,他们在关键一点上达成默契:他们的子女最终将获得对公司的控制权。
Anna五个月後与鳏夫illiaann结婚,他是纽约Henryann证券公司主席。
默多克与邓文迪在1999年6月5rì结婚,距他离婚的生效rì只有17天,他们的结婚仪式在泊於纽约港的默多克游艇rningGlry号上举行,威尔士的歌手CharltteChrh前来助兴,8位来宾中有默多克的三个孩子和他的朋友,如金融家ihaelilken和俄罗斯大亨BriBerezvky还有Valerialf女士,她是Davidlf的母亲。
新闻集团公司不久还把这一对新婚夫妇的照片贴到公司网站上。
“为文迪干杯!干了!”
中国江苏徐州,一个寒冷的晚上,8点,我们在海天假rì宾馆的香溢阁餐厅吃饭,气氛愉快。宾馆的名字有点奇怪,这个位于黄河以南500公里、有着1000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并不是一个适合度假的地方。
我们提议为那件成功的“中国出口品”干杯。那是一位出身普通的女孩,1968年12月生于山东,生下来的时候,父母给她起了一个带有年代特点的名字——邓*。十几岁的时候,她的名字改成了邓文迪。后来,她把自己从一个中国的简朴生活地,发shè到一个巨大的家族企业中,这个家族的掌权者是当今世界最富有、最有权力的人之一。这位叫鲁珀特#8226;默多克的掌权者成了她的丈夫。她在30岁前完成了这个跨越。
邓文迪这次以中国为起点的跨越更像是一次“大跃进”。她今年39岁,这个数字差不多是她丈夫年龄的一半。她同时也是两个潜在继承人的母亲。对于一个拥有700亿美元资产的、可能面临崩解的传媒帝国而言,其重要xìng毋庸置疑。默多克所代表的新闻集团的父权体系将走向何方?这个帝国正在就复杂曲折的继承权问题进行着一场搏斗。
这天是中国的“学习雷锋rì”,我在徐州与邓文迪的老朋友和老师们共进晚餐,他们刚刚带我在她的家乡转了转。她的排球教练,王重生;她昔rì最好的朋友,李红;李红的丈夫,一个地方jǐng察;邓文迪的高中班主任,早些时候和我一起喝过茶、聊过天。他们都是开朗、好客的人,我们很快成了朋友,细数着各种菜肴的jīng致程度——牛肉、鸡肉、鱼、海鲜,还有美味的饺子。长寿面上来了,引发了新一轮的祝酒辞:“祝文迪长寿!文迪好运!”一旁的电视机里在嗡
嗡地说着什么,但是没有人留意,我们忙着为邓文迪的健康畅饮。
“干杯!为了文迪,干了!”
备受争议的苏北人
邓文迪在山东出生的时候,她未来的丈夫默多克正在收购伦敦的《世界新闻》。她是家中三个孩子里最大的,后来全家搬到了徐州,她在那里长大,算是苏北人。“苏北人”是个富有地方特sè的词汇,用来统称强壮的、面sè红润的、来自中国江苏北部的人,他们被认为是直率的、爽朗的、略带粗笨的,苏北人的形象在中国广为人知,这个词有一层含义是指他们不那么受人欢迎。
邓文迪的支持者和诋毁者们对她的评价各执一词。事实上,在默多克的传媒帝国内部,围绕邓文迪也分为这样的两大阵营。邓文迪招来两极分化的评价,“默多克和邓文迪”网站上的250多个帖子印证了这一点,而这个网站就架设在默多克拥有的MySpace上。人们的疑问是,她真的爱他吗,他对她呢?或者,他们的关系是由他们提供给对方的资源来定义的吗?——她被他的金钱和权力诱惑?他被她的年轻击败?或者还有他那渴望进入中国传媒市场的博大野心?进入这个市场的通道,曾经是他觊觎已久的。
很多人把邓文迪看成中国的贝基#8226;夏普(BeckySharp,英国小说家萨克雷笔下的人物,是一位自信、坚强、个xìng十足、有着超人的情商、充满智慧、颇有才气的家庭女教师,被认为是善于钻营、为了挤入上流社会不择手段、贪恋虚荣的女版于连。),“鬼迷心窍”的默多克当然不会这样认为,默多克通常冷漠、jīng明、在事业上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比如,当安娜#8226;尼可#8226;史密斯(AnnaNicole**ith,曾在1993年被《花花公子》评选为“年度女郎”,嫁给了89岁的石油大亨霍华德马歇尔二世,一年后大亨去世,由此因4.74亿美元的财产问题与大亨家属把官司打到了美国最高法院。2007年2月8rì,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一家宾馆昏倒后死亡,终年39岁。)去世的时候,英国《私家侦探》杂志发表了一张邓文迪的照片,配文把她描绘成全副武装、捕食男xìng的女人,标题是:“安娜#8226;尼可#8226;邓(AnnaNicoleDeng):这个惯耍yīn谋的迷人女xìng,偷走了这个愚蠢的老男人的心,还有他全部的钱!”虽然有这样的怀疑论调一直不绝如缕,但也有人认为,邓文迪的到来,对新闻集团来说是最好不过了。她能使这个集团,也能使它rì益衰老的、处在王权统治末期的掌权者,返老还童。邓文迪的美国密友凯西#8226;弗莱斯通(KathyFreston)、维亚康姆(Vi)公司前总裁雷石东(TomFreston)的妻子说:“大家说自从认识文迪以后,鲁珀特看起来比以前轻松、愉快了很多。看到她走进门的时候,他神情活跃;他们像是一个整体,是彼此的知己。”
一位新闻集团的经理级成员曾回忆起默多克和邓文迪一起乘坐小飞机的某次旅程,他目睹了他俩用好莱坞的是是非非与闲言碎语和对方插科打诨,“就像他们都仔细读过《人物》,并且很喜欢那本杂志”。
邓文迪小时候并不是位公主。从běi jīng、香港到广州、徐州,随着探访的深入,这个结论rì益变得清晰。在běi jīng,默多克花费500万美元,为他俩买下了距紫禁城不远的一处四合院;在香港,1996年,邓文迪在默多克的StarTV实习,香港回归前夕,她正在派对中穿梭;在徐州和广州,她度过了俭朴的青少年时代。许多新闻集团内外的人并不了解中国。他们认为邓文迪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网,有能力把中国13亿消费者送到这个曾经在开拓中国市场方面犯下无数错误、目前只获得缓慢进展的集团面前。但是,在徐州,早年与邓家十分熟悉的邓文迪的高中班主任谢启栋说,邓文迪的爸爸只是一个国家机械厂的中层干部。“他是一个工程师,”谢老师记得,“在当时应该不是什么大人物。”
如果说邓文迪在中国很有名,那也只是以一个有权势的西方商人会说汉语的太太的身份为人关注。她扮演着默多克的准外交大使的角sè,分发名片,上面很简单地写着——“邓文迪#8226;默多克,新闻集团”。
在中国的新闻学院,学生们热烈讨论着默多克传媒帝国的扩张。
他们得出结论说,默多克的集团并不是中国人民想要的外国传媒公司。一位曾经和邓文迪工作过的前新闻集团中国区经理说:“她总以为自己知道这点,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她不在中国生活已经20年了。”这位经理在běi jīng听闻了人们对邓文迪的漫骂之词。“那几乎是鄙视!”谈到邓文迪如何打入一些圈子,这位经理说:“这些对鲁珀特来说,没什么价值可言。”“邓文迪在她丈夫面前曾被中国的高级人物公开蔑视过,只是不懂汉语的鲁珀特并不明白那些刺耳的评价。”
遗憾的是,邓文迪拒绝接受我的采访,怀有敌意的新闻集团甚至不肯透露她的简历,也不接受电子邮件提问。我急切地想要知道邓文迪是否对自己的状态保持清醒,就像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会“掐醒”自己。她是否相信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在她身上发生了太多事情。对于一位江苏机械师的女儿来说,这些变化过于显著。“她很感激自己空降在一个罕见的人生境遇中,”她的美国密友凯西#8226;弗莱斯通说,“她并没有假装她不是默多克太太,但是,她也没有滥用它。”
徐州:老朋友很失望
邓文迪在一幢六层楼房的三室一厅中长大。这些公寓建造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她从以培育乒乓球运动员而闻名的少华街小学升入徐州市第一中学,在学校期间,她是个处在中上游位置的学生。学校的cāo场和花坛贴着许多标语,上面写着名人名言,她从中受到过启发么?或者,她是从徐州的历史中学到了什么?——史书记载,徐州是战略重镇,只要控制住徐州,就能掌握其周围的大片疆域。
邓文迪的徐州老朋友们对她普遍感到失望。从1996年起,他们就再也没有见过她。正是那一年,邓文迪以实习生的身份加盟默多克的StarTV,3年以后,她嫁给了这个大老板。“如果见到她的话,我会向她抱怨。”邓文迪从前最好的朋友李红说,“她应该跟朋友保持联系。”10年对老朋友来说又算什么呢。李红、王重生和谢启栋在谈起邓文迪时感觉好像昨天刚刚见过她。“我们小学四年级就认识了,一直到高中,吃住都在一起,有时候还换衣服穿,”李红说,“我们一起骑自行车去学校,一起训练,晚上一起上自习。”她说,“我从来没有想到文迪能够这么成功。我希望她能够到中国来投资,让我担任些职务,默多克不是很想来中国投资吗?”
李红想要知道邓文迪在纽约第五大道的生活,那座价值4400万美元的三层公寓,俯视着纽约zhōng yāng公园。李红从当地报纸中搜集着每一篇关于邓文迪的报道。“真是天壤之别!”她感叹到。这是中国人的传统说法,形容邓文迪的*成长环境与她现在默多克太太身份之间的巨大差异,就像天和地的距离一样。邓文迪和她丈夫之间37岁的年龄差距并没有让李红感到有什么不妥。李红说,据她所知,“默多克爱着她和她的孩子。爱没有年龄界限,只要那是爱”。
李红想知道更多老朋友的新生活,于是我透露了一则轶闻,这是新闻集团的一位工作人员透露的:邓文迪的父母比他们的女婿还年轻许多,有一次去伦敦探望女儿,住在了这对夫妇的伦敦公寓里。邓文迪把公寓临时改造成符合中国国情的极简主义样式。邓文迪对一些有文化象征含义的漂亮玩意儿着迷:rì本的茶道、一盆优美的兰花、一套jīng致的瓷器。一天,默多克从办公室回来,没有脱鞋就走进家门,结果被他的岳母大人训斥一番,因为进门脱鞋是一个中国中产阶级家庭的习惯。默多克当时笑了。听罢这则故事,李红也笑了,她说:“我明白,那是规矩。”
李红十分健谈、幽默,“文迪和我都很吸引人,”她说,“我们在街上骑自行车的时候,都有很高的回头率。”我告诉她,文迪的两个孩子不久前分别得到了她们的爸爸给予的新闻集团价值1亿美元的股份。而李红十几岁大的女儿,则依靠当jǐng察的爸爸每月200美元的工资生活。我问李红,邓文迪是否曾经提到过理想,比如长大后想成为医生、律师,或者“下海”?“那个时候我们都很单纯,没有这样的想法,”李红回答道,“她曾说过想去美国,现在她实现了。她喜欢小孩,她说以后想要很多小孩。”
在排球教练王重生的记忆中,邓文迪是个“文静的女孩”。高中班主任谢启栋还记得带班的那一年,邓文迪得追上落下的课程。“因为打排球,她落在很多同学的后面,”他说。高三那年,谢老师鼓励邓文迪放弃体育,把全部jīng力投入到高考中去。“因为她身体好,可以开夜车到很晚,弥补落下的功课。”他说,“她有一种拼搏jīng神,因此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她非常聪明,恶补非常有效,最后她的高考分数上了重点线。”
在徐州生活的rì子是艰辛的,邓文迪的父母都是工程师,曾被下放到农村劳动。
读高中时,她的父亲接到一纸调令,远赴广州人民机械厂工作,父母搬到了广州,文迪则留守徐州,一个人生活。1988年,邓文迪到美国之后,她父亲出差到徐州,来拜访班主任谢启栋,不无自豪地说起女儿在洛杉矶租了一套房子,再把房子的一部分租给其他人,做起了二房东。“她还去挨家挨户地推销化妆品。替一位女士开车接送上下班,这样她自己也就有车开了。”
谢老师很希望邓文迪回家乡看看。几年前,为了帮助学校组织85周年的校庆,他通过一位zhōng yāng电视台的记者,得到了邓文迪的电子邮箱地址,希望邀请她回来参加校庆,但是没有得到回音。
广州:崇拜者说她很有心计
在邓文迪呆过的广州医学院,人们对她的评价十分含混。医学院的辅导员张珊莉有点不理解,为什么邓文迪不曾提及她在广州医学院呆过的这段时光,但是有过西方教育背景的广州医学院教授魏东海认识到了名人的拉动力。即便邓文迪在主修两年临床医学后,放弃了学业,他还是希望邓文迪能回来参加学院50周年的院庆。他是否为有这样的学生感到自豪呢?“邓小姐只在这里呆了两年还是三年的时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魏教授回答说,“我们曾经想要联系她,但是找不到一个电话号码。”于是,我给了他新闻集团纽约办公室的联系方式。
当他们听说邓文迪经常到běi jīng为丈夫的公司出公差、默多克还在běi jīng买了房子时,感到十分惊讶。“她有孩子么?”张珊莉问,“男孩还是女孩?”“两个女孩,”我告诉她,“5岁的葛瑞丝(Grace)和3岁的克洛伊(Chloe)。”拿每月1000美元左右主任级别工资的魏教授,消息要灵通很多。他谈到了邓文迪的孩子们从父亲那里分别得到1亿美元股份的事:“这很令人惊奇,不是么?”
在广州市中心的星巴克,我和杜小鹏见了面,他的办公室就在不远的拐角处。这个城市承载着行sè匆匆的人流和车辆,闪烁的霓虹混杂在毛毛细雨中,给这个夜晚披上了电影《银翼杀手》的氛围。杜小鹏,33岁,一个不修边幅的人——蓝黑sè的防水羽绒衣,戴眼镜,几块钱人民币就可以搞定的布丁碗式的发型。杜小鹏是邓文迪中文网的站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