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投资楼市(1/2)
享受了两天一夜*生活的周若寒在吴婉芳走后有点怅然若失,收拾了一下心情,打开电视了解一下大家对现在股市的反应。
人心惶惶!
这就是周若寒看完之后的感受。
叹了口气,虽然他早已清楚后续发展,知道这次危机对香港的经济未必不是件好事,可破而后立之前的阵痛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忍受的。
周若寒对那些在股市上投机的人并没有多少好感,他只是同情那些普通的跟风股民。
好在没有波及到普通市民,周若寒现在只希望香港zhèng fǔ和一些本地大财团经过这次事件之后会有所收获。如果那样,这次危机对香港的经济结构和股市制度的调整和完善也是有好处的。
周若寒记得历史上香港在98年就是因为比较完善的体制而有效地抵制了国际炒家,没有受太大的损失。
周若寒跟着就联想起了香港在九十年代蓬勃发展的楼盘市场——亚洲金融风暴爆发的时候也是香港炒楼最最疯狂的时候!
香港的楼市炒卖始于九十年代初。
任何人在90年代看过港片之后都知道,那时的香港人都在疯狂的炒楼。
在1993年至1997年间,楼价上涨甚至使人们产生焦虑心态,今天要考虑明天买可能要多付多少楼价,置业的人就像追一辆在行走的车一样,你不上车便要追车。
当时购房等于在市场买菜。
有人把原来的工作变成了副业,把炒卖房屋变成主要职业,更甚把原来的工作丢掉,全职做炒卖。
这都源于九十年代初期香港经济起飞,市场出现对房屋的需求,当时zhèng fǔ的态度是以不干预的政策对待,银行为了争取更多贷款生意,对贷款人的审批极为宽松,而贷款额可达到成交价的90%,在当时只要有10%的首期款并持有身份证便可以置业,市场开始活跃起来。
许多投资者以敏感的触角看准当时的投资机会,他们看准市场需求、银行的90%贷款承担了大量风险、相对投资成本低、利润高,投资者开始进行炒卖活动,直至1993年zhèng fǔ及银行开始发觉市场投机意识过高,当时zhèng fǔ才制定了一些政策调整。
而伴随着香港经济和股票市场高速发展,投资者在盈利之后并无其它可投资方向,而当时zhèng fǔ对房屋的政策已早被消化,市场需求亦没有减少,投资者再度返回,而这次投资者拥有大量资金,投资炒卖情况比以往更厉害。
1997年10月是楼市最疯狂的时候,这时出现了亚洲金融风暴。
香港金融受到正面冲击,股市大幅下调,大量资金外流,银行资金流失,企业受到牵连,相继倒闭,导致楼市大幅下滑,楼市没有支持点,失去平衡。
部分中高档收入人士下岗,所购入的物业无能力还贷,物业减价抛售。
楼市大幅下调,比原来的价格下跌60-70%,而香港的经济及楼市都以中高档收入人士为主,这些人出现下岗,令楼市调整雪上加霜。
虽知道这些,但这并不是周若寒能够阻止避免的,因为这牵涉到了各方面的因素。
首先在1984年签署中英联合声明后,香港的政治、经济前景的稳定,市场确实需要大量住房,随后是各财团意识到土地资源买少见少,互相争夺上市公司房产引起楼盘的大幅上涨。
而那些投机者只不过将这股风推得更高更猛罢了。
周若寒现在就是要提前抢占在这股风的上头,赚最大的那桶金——高端住房,也就是中高档收入人士钟爱的高级住宅甚至是豪宅!
因为香港的福利制度注定了它的楼市不是面向低收者。
要知道在香港,有大约1/3人口租住在zhèng fǔ提供的公屋也就是廉租房里,1/6的人从zhèng fǔ手里购买居屋相当于内地的经济适用房。
总体上看,约一半人是在zhèng fǔ的资助下解决了住房问题。
香港私人住宅市场面对的是另一半中高收入人群,其中以律师、会计师、医生、经理人员等构成的中产阶层为主。
因此,对香港低收入人群来说,他们完全可以像观看电视节目一样,淡看楼市风云。
已经将算盘打的哗啦啦响的周若寒自然是要快速的付入行动了。
这样的钱不赚白不赚,总比把楼留给那些富豪们买来奢侈送MM强。
而选择的大概方向他也有了。
尖沙咀的高级住宅、半山的豪宅、山顶的别墅还有早就被他瞄上的浅水湾豪宅。
他当然不会全都买下来,不说钱不够,就算你海了去了,也得看有没有货了——那可是国际巨富的最优选择住宅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