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
19
辅国公在听了相士的话之后,想到浔儿的父母,至今杳无音信,如果真的从此无踪影,不正应了“易家生不幸”?那这浔儿确不是旺家旺族旺友之相,相士的主张不为过份。
回到府上,辅国公召集儿女、家人说了相士的意思。告诉大家,为不使府上有灾,对浔儿外暖内寒。如其父母最终也不回来接她离开,则为侍女家人,贴身服伺雪儿和风儿,可以陪他们读书、练琴,玩耍;如rì后能来接她,则皆大欢喜,送她与父母团聚。
以后的rì子就这样平顺过了七、八年。
浔儿的父母无声无息,像从来没有过这两个人一样。就连浔儿也从时刻想念到只有怀念,从撕心裂肺的怀念,到偶尔痛楚的怀念,渐渐到隐隐约约的怀念,最后,只剩淡淡的记忆,模糊的记忆。
时光的流水,有荡涤一切的耐力。
不谙世事的六岁女孩,长成了十四岁的少女,逐渐显露出女人的风韵。不再是小姑娘那样羸弱;个头不比chéng rén矮多少;身材越加亭亭玉立;神态也不是小姑娘那样稚嫩,更现妩媚动人,娇羞可爱。
在辅国公府上,学文学艺,写诗作词,吹拉弹唱,除了武功没有沾边,样样在行。
看浔儿艺jīng人丽,辅国公很得意,觉得没白费心思。
浔儿每当府上贵客莅临,都要献艺待客。时间一长,许多客人“醉翁之意不在酒”,专门来一瞻浔儿风采。
一时间,辅国公府上“高朋满座,贵友如云”,辅国公引以为荣。
六夫人前几年在碧云庵静养,也见成效,为了不至于重蹈覆辙,还是多住庵中。
直到近二年,看女儿和浔儿初长成,心事又多起来。
眼见浔儿天生丽质,聪颖**,处处有超过女儿的势头,不免心里酸溜溜的。
一天,寻儿在应酬来客的时候,怀抱琵琶演奏《昭君出塞》。人琴合一,声情并茂;指弹来去,恰如拨云飞,又似揽云归。左右飘忽,上下跃动。音响透心脾,韵律惹人醉。
一段下来,昭君当年出塞前的悲愤激昂和离别故土的怀念凄婉之情,令听者动容。旋律端庄深刻,很难让人相信出自十四岁女孩之作。
大家正陶醉其中,节奏又沉稳单一,那旋律,显示出内在爆发力,让人感到匈奴和汉军展场厮杀的纷杂错落的场面,就浮现于眼前。
大家来不及仔细玩味,轻快明朗、层次分明的旋律,演绎了昭君出塞流传千古的无限感慨和哀怨……
昭君何其悲,只见:
“敕勒川,yīn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