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
10
这男人唱罢,看客纷纷投来铜钱。他没有低头拾钱,只是打揖作谢,那女人兀自搂着孩子,感激地看周遭人群。辅国公说:“唱得不错,有功底儿,懂戏路!”
男人只是道谢,别的不说。
辅国公说:“你们收拾一下,我做东,请二位小酌一叙。”
原来辅国公也是好戏之人,当时大票友之一。偶遇唱得对心思的,十分高兴;看他们有艰辛之状,也想尽力相助。
辅国公带他们来到西单同chūn楼饭馆。有认识辅国公的,都打招呼。看他带两个人领孩子进来,都很奇怪,但也没人多问。柜台账房也认识他:“大人还要楼上小包?”
辅国公点头。
“chūn喜!”账房叫。
一个跑堂,十四五的小伙子,肩搭白巾,小跑过来。
“待大人和客人到临街小包!”账房吩咐。
“得嘞!请上二楼——”跑堂边说,边扶辅国公上楼。
小包临街,凭窗而望,商家牌匾,酒肆旗幡,市井人流,尽收眼底;环顾四周,车轮滚滚,驼铃声声,步履踏踏,人语沸沸,无一不闻。不愧元大都以来中华第一繁华闹市。
辅国公在窗前站立片刻,回头对男人说:“这位,一定是你夫人,这是你孩子?”
男人轻松了许多:“恩人,我们不敢称夫人!老婆、贱内、堂客、屋里的、孩他娘……五湖四海的叫法都行,就是不能高攀!”
那女人也笑了,她不再那么紧张,放开了孩子。
那孩子也活跃起来,到窗口踮脚往外看去:
“好大的街,我在下面怎么没看到啊?”孩子的声音脆而甜,清而亮。
辅国公不仅仔细打量她:“这孩子几岁?芳名如何?”
这会使女人回答,语声也是悦耳,只是沉重、厚实,依然脆亮:“秉恩公,小女刚六岁,叫何浔。”
辅国公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在江州官居司马,他有一首名诗,其中写到——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狄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yù饮无管弦。……
想来,你们就以九江古名,为孩子的名讳了。”
那夫妻俩都不好意思:“大人见笑了!”
辅国公更高兴了;:“有何可笑?你们是怀才不遇,民间隐士。这名字起得好。名字虽能激发人志,毕竟事在人为。以生地为名,大清初期者众!浔,颇好!”
说话间,跑堂chūn喜送上菜肴:“诸位,请!”
几个人落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