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三见曾国藩(上)(1/2)
咸丰元年六月初五rì,早朝散后,兆华单独召见了曾国藩。
“曾爱卿,这次外放你到湖南老家,朕报以莫大的希望,希望卿能在湖南开创出一片新天地,一来可以为其他省份做出示范,二来也好防堵粤匪北窜,保一方平安。现在,把这几天自己能想到的,都和朕说一说,不用顾忌什么。”
有了前两次的铺垫,曾国藩不仅知道皇上要重用自己,而且也察觉到当今的少年天子看问题之敏锐绝非常人可比。所以说话也就比较放得开,凡是自己想到的都敢于说出来。
“回皇上话,臣自出仕以来未尝到地方任职,于地方事务不甚熟稔。只能先以平生所见所闻、所思所学纸上谈兵一番。不当之处肯请皇上严加批评。
“呵呵,那就先听听你的纸上谈兵。”兆华微笑着道。
“臣窃以为地方行政之大患在于吏治不清,吏治不清的最大弊病在于中饱私囊。中饱上窃国帑,下祸百姓,历朝历代亡国莫不由此始。眼下yù使吏治清明,唯有举贤任能和化繁为简双管齐下方可治本;yù使中饱杜绝,则须授缙绅(注一)以事权,使缙绅承上启下方能使官员不被蒙蔽。”
“嗯,说的在理,继续说下去。”兆华道。
“臣谓举贤任能要害不在官而在吏,国朝开国以来全国官员皆从士子中挑选,可谓万里挑一。凡能苦读圣贤之书,考取功名者断无不明事理之人,即便有一二品德败坏之小人夹杂其中亦容易察觉,不足为患。本朝承前明之制,各地方州县胥吏多为世袭之缺,父子相承安能杜绝不学无术、道德败坏、不明事理者?恶吏一多便演化成一种风气,他们盘踞一处,对上欺瞒、挟持官长,对下欺压、搜刮百姓。所以,臣以为吏治所难者尽在于清查出恶吏,而改用心地淳良之人。臣此番出抚湖南打算革除胥吏世袭相承的制度,代之以地方缙绅推荐并由官员批准任命,以此做为举贤任能的措施。”
仔细听了曾国藩的整顿吏治的一番话,兆华心中暗自叫好,不过在兆华看来曾国藩还是没看到问题的根本所在。
历史上清承明制,县衙、府衙等地方zhèng fǔ里面大不分办事人员,包括衙役、书吏等等都是世袭产生,父传子、叔传侄,如果没有近亲就以几百两或上千两银子把吏缺卖给别人。
应该说胥吏世袭相承绝对是吏治问题的根源之一,但却不是最主要的,不过曾国藩作为京官能看到这一步,已经十足难能可贵。
此时兆华不想打断他的思路,于是说道:“说得极好,继续说‘化繁为简’是怎么回事。”
“国朝开国至今已历二百余年,此间世易时移律例不断变化。律不足则以例补,例不足以案增。如今《大清律例》已是异常繁冗不堪,官员因不了解律例往往被恶吏所左右……”
“爱卿所说的意思朕明白,上月徐松龛面奏之时也说过这件事。朕打算近期诏令刑部改革律例,使去繁就简,以便于官员们不为胥吏所左右。继续说下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