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清》自序(1/2)
有深度的架空小说除了令人愉悦,往往还会带给读者一种震撼的感觉。
通过《窃明》,九哲第一次知道了毛文龙,知道了金庸笔下的袁督师不过是小说家言,更知道了战斗的伤亡并非总是以千、万计的;通过《新宋》,九哲了解了王安石和历史上熙宁变法的另一面,了解了那个开明时代的社会风貌,也第一次知道了《chūn秋公羊传》是怎样重要的一本书。
九哲虽然在知识结构和文笔方面有很大的差距,写不出什么jīng品,但却也无意去写一本过度YY的历史架空书,所以才选择了晚清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因为这个时期矛盾交织、史料丰富,有的写。
历史上的晚清是一个太过于黑暗,太过于痛苦的年代了,乃至那些悲剧作家们都不愿意去直面这段历史,直面生活在那个时期的人们。
但就是在那样一个人xìng扭曲的时空里,中国的士大夫们依然薪火相传,竭尽全力以天下苍生为担当,在如夜般漆黑的近代史上留下点点星光。
这其中,魏源、徐继畲、曾国藩、江忠源和郭嵩焘五人是九哲在本书中将要着力描写的。这五位清朝的大臣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缺点和不足,但却丝毫不能掩盖他们在历史上留下的光辉印记。
魏源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喊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人,他的这一观点影响了之后的一百年;
徐继畲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的那本《瀛寰志略》成为以后几十年的启蒙书籍;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最接近“三不朽”的人,他体悟到程朱理学的jīng髓,堪称晚清士大夫中的楷模;
江忠源是近代中国为数不多的堪称“国士”的人,若非英年早逝谁敢说终结满清统治的不会是他呢?
郭嵩焘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位驻外公使,他的那句“流放百代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诉说了时代的不幸,也时刻jǐng醒着后来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