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风起(1/2)
就在李维端正了自己的态度,向他的弟子们灌输有教无类和尊师重道的思想的时候,罗姆城外的南方,正在酝酿一场即将席卷整个罗姆的风暴。
眼见着已经到收获麦子的季节,可整个chūn末夏初都一直干旱无雨,罗姆境内的行省,几乎都颗粒无收。
罗姆人并没有因此遭受饥荒,来自羁縻省和海外的粮食源源不断的进入罗姆境内,跟十年前相比,小麦的价格不但没有大规模上涨,而且还下降了两层。
对于以贸易为主的大贵族们来说,他们的收入不但没有降低,而且更有理由改种别的作物,不管是酿酒的葡萄,还是榨油的油橄榄,只会让他们的收入像滚雪球一样越变越多。
至于以农业为主、尤其是以种植大小麦为主的中小贵族和拥有少量土地的公民、zì yóu民来说,这个chūn天的大旱,让他们火上浇油,雪上加霜。本就困顿不堪的家庭,现在变得更加窘迫。若不是粮食的价格不升反降,许多家庭连饭都吃不上了。
但是,相比于普通民众的困境来说,另外一个群体,则几乎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
别看凯旋仪式才过去没几天,但这些刚刚获得了巨大荣誉的军人们,在了解到家中的情况之后,不等解散,就聚集在一起,准备向罗姆进发。
这都是被罗姆的传统逼迫的!
罗姆从建国之初,就树立了“血税”的规则。每当战争来临的时候,公民和贵族,就必须提供足够的兵力组成军团,参加战斗。罗姆建国的一百多年,可以说就是不断征战的一百多年。每个罗姆家庭,都为这个国家的和平安宁以及开疆拓土的野心,付出了鲜血和人命。
最初,罗姆只有几个城邦,那时候一旦开战,每个家庭都必须有成年男子出战。当罗姆的疆域逐渐扩大,周边的小国、部落纷纷归化以后,面临战争,各个地区就可以轮流出兵。
罗姆的男子,在成年之前都会接受军事训练,一旦成年,战争来临,又刚好轮到本地区出兵的时候,就必须自带武器装备和军粮,走上战场。
随着罗姆成为一个庞然大物,为了周边的安定,各个军团不再每次战争结束全部解散,而是保留大约十分之一作为常备军,在罗姆的边疆进行驻守,每三年才做一次轮换。
这样,常备军作为军团的骨干,一旦战争来临常备军成员就成为军团的各级军官,军队能迅速成型。
这些措施,保证了罗姆军队的战斗力,使得罗姆在一次次的战争之后总是能笑到最后,从一个单一的城邦,变成如今的庞然大物。
不过,这种“血税”,在历经了百年之后,也终于显示出不适合时代的一面。
最早城邦国家的时候,可以说是全民皆兵,一旦战争来临,不但18-45的男人必须全部上战场,战事危急的时候,45-60岁的预备役男人,甚至14岁以上的男孩,也必须拿起剑盾随时奔赴战场。“血税”是一种公平的制度,每个罗姆公民都必须为了自己的财产,自己的家园流血。
“战则拿剑,退则扶犁”的构想,在罗姆历史的早期,很容易激起全民同仇敌忾的心理,所以罗姆人战胜了强大的毕里欧人,战胜了贪婪而残暴的塞姆人,击退了北方的蛮人。
而现在,随着地区轮换制度的出现,随着战争的逐渐减少,“血税”就变成了一种巨大的不公。
就像这次跟随奥克苏姆出征的第三、第四军团,按照轮换规则,是从南方的梅茵地区征召来的,他们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出过兵,其中极少数的老兵,所拥有的战争经验也是年幼时的。所以这场战争在开战之初,不谙战阵的罗姆人差点吃了大亏。
战争持续的时间很长,从去年chūn天开始,直到这个夏初,战事才完全结束。尽管每个战士都获得了大批的战利品,但是,他们在家中是最主要的劳动力,一旦出征,家中的农活或者生意就无人打理。没人劳动,就没有收入,更何况这年头,即便是风调雨顺,家中的收入也大幅度降低。
所以,很多战士,不但在战场上流血,回到祖国,却发现家中往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