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链蛇(1/2)
[[[CP|W:200|H:126|A:L|U:http://file1.qidian/chapters/20136/3/2689893635058193604358683203290.jpg]]]蛇目游蛇科链蛇属的一种,又称火赤链。分布于中国各省区(除宁夏及青藏高原外)的蛇。全长约1米,体背黑褐sè。因具有60条以上的红sè窄横纹而得名。背鳞平滑,或体后段的zhōng yāng少数几行微棱。颊鳞常入眶。头背黑sè,鳞缘红sè,枕部有一“∧”形红sè斑,眶后有一黑纹向后达第7枚上唇鳞。赤链蛇栖息于平原、丘陵和山区,常见于田野、山坡、路旁、竹林、村舍和水域附近,有时进入住宅内。常卷曲成团,伏于草堆下。多在傍晚活动。以鱼、蛙、蟾蜍、蜥蜴、蛇、鸟等为食。
中文学名:赤链蛇
拉丁学名:Dinodon
别称:红斑蛇、火赤链、桑根蛇
二名法:Dinodonrufozonatum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爬行纲
亚纲:双孔亚纲
目:有鳞目
亚目:蛇亚目
科:游蛇科
亚科:游蛇亚科
属:链蛇属
种:赤链蛇
分布区域:朝鲜、rì本、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
形态特征
链蛇(还可以称作红麻子),全长1-1.5m。头较宽扁,头部黑sè,枕部具红sè“∧”形斑,体背黑褐sè,具多数(60以上)红sè窄横斑,腹面灰黄sè,腹鳞两侧杂以黑褐sè点斑。眼较小,瞳孔直立,椭圆形。颊鳞1,常入眶;眶前鳞1(2),眶后鳞2;颞鳞2+3,上唇鳞2-3-3或3-2-3(2-2-3)式。背鳞19(21)-17(19)-15(17)行,中段平滑夫棱;腹鳞184-225;肛鳞完整,尾下鳞45-95对。
动物形态
体长可达1.2米。头部略扁,呈椭圆形。吻鳞高,从背面可以看到。鼻间鳞小,前端椭圆。额鳞短,长约等于自其前缘到鼻间鳞前缘的距离。颅顶鳞长而大,长为额鳞与前额鳞之和。眼上鳞小。颊鳞狭长、入眼,下与第2、3片上唇鳞相接。上唇鳞8片。眼前鳞小,1片,不达头背;眼后鳞2片,偶为3片。前颞鳞2片,下面一片特大;后颞鳞3片。鼻孔位于2鼻鳞之间,有瓣膜。下唇鳞10片,前颏鳞比后颏鳞大,与前4个下唇鳞相接。后颏鳞与第一腹鳞间有2对小鳞。体鳞光滑,背zhōng yāng后部有数行微弱的起棱。鳞列19~17~15行。腹鳞187~207片,肛鳞单一,尾下鳞64~79对。体背面黑sè,具有约70条左右狭窄的红sè横纹;头部鳞片黑sè,有显明的红sè边缘。头后部有一"丫"形纹。腹部白sè,在肛门前面则散生灰黑sè小点。有时尾下全呈灰黑sè。
栖于田野;村庄及水源附近地带。以蛙类、蜥蝎及鱼类为食。分布BJ、ZJ、JS、AH、JX、FJ、台湾、GD、SC、YN、HuN、HuB、SD、SX、HeB、HeN等地。分布较广
大多生活于田野、河边、丘陵及近水地带,并常出现于住宅周围,在村民住院内常有发现(山区少见,城市周边的郊区办郊区以及城里的花园等地都有)。以树洞、坟洞、地洞或石堆、瓦片下为窝,野外废弃的土窑及附近多有发现。属夜行xìng蛇类,多在傍晚出没,晚10点以后活动频繁。白天躲藏在墙缝、石头、洞穴中,遇到敌害时,先将头部深深埋于体下,摇动尾巴jǐng告,如jǐng告敌害无效,会弯成S型会发起攻击,野生个体较凶猛,一旦被抓住会乱咬,尤其喜欢咬软的东西,有咬人不放的习xìng,不过在与人接触一段时间后就会大大好转。
药理作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