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纹守宫(1/2)
[[[CP|W:800|H:546|A:L|U:http://file2.qidian/chapters/20135/25/2689893635050765840671250140045.jpg]]]
豹纹守宫有可移动的眼皮,没有脚趾垫,属于“Eublepharis”亚科,拉丁名为“Eubiepharinae”翻译为“真的眼睑”所以大部分爬虫饲主称它为“eyelidgeckos”—有眼睑的守宫,学名:“Eublepharismacularius”macularius意思是“有斑点的”。栖息于平地至山地间,凡多岩荒地或草原区等均考见其踪迹。地栖型,以一只雄xìng守宫为中心,采多妻制的生活形态。在繁殖期间,雄xìng会为争夺配偶而展开激烈的争斗。白昼多藏身于岩缝间,至入夜后才外出觅食。一季可产卵1-5次,每胎可产1-2颗卵,40-60天即可孵。
中文学名:豹纹守宫
拉丁学名:Eublepharismaculariu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爬行纲
目:有鳞目
亚目:蜥蜴亚目
分布区域:巴基斯坦,印度,伊朗,阿富汗
栖息环境:沙漠边缘地区
体长:全长18-25厘米
适温:22-32℃
物种简介
大多数的守宫是夜间活动的,只有一层薄膜,用以保护眼睛,有椭圆形的瞳孔,
就像猫眼一样,有肥厚的脚趾垫,覆以细微的爪勾,利于攀爬。
豹纹守宫原产于印度及巴基斯坦,栖息于沙漠或干草原,通常以大石的缝隙或孔洞为遮蔽所,当乾燥时这些区域不会烘烤的有如沙漠,今天豹纹守宫大多可在宠物店看到,但都是人工繁殖的而非野生的,成体全长(含尾巴)约为20cm,最大可达25cm。
物种特征
豹纹守宫是非常漂亮的爬虫类动物,身体会有紫褐sè及亮黄sè的条纹(带状),当长大时黑暗条纹开始打散成小点,少数成体会留下一点点条纹图案,现今所被饲养的豹纹有二种基本颜sè“褐sè”及“亮黄sè”。
褐sè的变化,有些以灰棕sè为底sè,有些以紫sè为底sè,而斑点覆盖其上,亮黄sè的变化,是以亮黄sè为底,少数还会有一些橙sè的斑点,豹纹守宫能吃大多数的昆虫,已知野生的守宫会吃甲虫、蜈蚣、蝎子和蜘蛛,适应力强,几乎能吃得下的东西都吃。
豹纹守宫的繁殖季节很长,大约有七八个月之久,由秋季到chūn季都可以交配,雌雄的辨别可以观察泄殖孔上侧的股孔和下侧的凸出而定,雌xìng都没有这些特征,成体可以肉眼看出,幼体则需要借助十倍以上的放大镜才能观察到,只要初生满一个月以上就可以看得出来,雌xìng每季可以产卵3-4次,每次产两颗卵,由于是无黏xìng的卵,所以可以很容易的移到孵蛋器中孵化,约50-60天,可以孵化,未受jīng的卵约一周左右就会变黄**,受jīng卵则保持白sè并且会稍微涨大,最适宜的孵化温度是摄氏28.9-30.6度,孵化的幼体雌雄数目相当,较高的温度则产生较多的雄xìng,温度较低则产出多数的雌xìng,重要的是温度最好不要超过32度,否则胚胎容易死亡。
孵化的幼体体sè为白底黑棕sè环状花纹,随着成长sè环逐渐被斑点取代,到成年时则完全转变为通体豹斑,这也就是豹纹守宫之名的由来,近年来因为豹纹守宫的培育已达成熟的阶段,因此繁殖场将重心逐渐转移到豹纹的近亲肥尾守宫(Hemitheconyxcaudicinctus)身上,目前也已经培育出多种变异体sè和白化种,肥尾守宫产于非洲西部,但习xìng与豹纹相似,只是在饲养上和繁殖上比较困难,对老手来说,也算是一种具有挑战xìng的守宫种类。
如何选择
一.眼睛饱满明亮,眼角没有沉淀物,如果眼睛出现凹陷或污浊,眼睛不能睁开或不情愿睁开都是有问题。
二.嘴巴不能有腐烂,口鼻部没有擦伤或是看似干酪的组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