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调走通知、安排(求订阅)
午饭后,考察队算是短暂的一分为二。
机床厂的干部们高兴的给领导展现他们和全厂工人的奋斗成果,所有车间都在生产数控机床。
而且过半车间都实现数控化,甚至还有一个全自动生产车间,已经有现代化工业的雏形了。
另一边则是继续探讨计算机去了,闫所长还向周丰年请教微型计算机的应用在导弹或者氢弹上的问题。
他这么做有点擦着违背保密原则的边,周丰年现在还没加入工作组,但他却说出来一点关于保密工作组的相关内容。
虽然是私下询问,周丰年也‘不知道’问的是什么。
最后还是讨论了一番,周丰年从技术的角度稍微提点了一下,不过不多。
再多就涉及其他领域了!
但闫所长听得是心痒痒,周丰年又不断转移话题,跟他说一些计算机其他方面的事,打听国外计算机的发展。
这时候自己钻研是一方面,从国外期刊上获取灵感也是一方面;周丰年听完后就有点心动,问国外期刊能不能分他一份。
闫所长没同意也没拒绝,只是说回去问问,之后话题一转又扯到让周丰年调走去他们那的事。
聊着聊着,他们俩便看到领导一脸笑容的回来了,看样子是华夏机床厂发展的不错,让他十分满意。
今年机床厂对工人同志们的待遇太好了,其他工厂拍马都赶不上。
后勤供应拉满,时不时搞顿肉,而且还有洗衣机奖励,而且能参与评奖的只有一线生产的工人。
就算领奖了回去用不了,机床厂也会出示一份奖励证明,默许领到洗衣机的工人们甩手转让。
在这种激励下,华夏机床厂的工人同志们怎么可能不爆发出百分百的热情。
每个月都能看到两个表现优异的工人,带着大红,拉着板车从厂里把洗衣机带走。
甚至机床厂的干部们为了浇灭一点这般火热的情绪,还强制许多人不许加班。
“你们做的很好嘛,工人满意、厂里的产值也好,这说明你们的管理是正确的,但也不要让一线的工人同志们太过劳累.”
领导一边说一边向这边走来,靠近后看到周丰年几人,笑着说道:“看来你们也谈的差不多了,接下来去会议室坐会吧.”
众人闻言后,知道接下来该说一些正事,高志远便带着领导和其他人,一同向机床厂会议室走去。
到了后,要说的事情不算很多,首先就是肯定华夏机床厂的发展。
一些地方灵活的改变,让一线工人和工厂都受益,算是双赢。
今年的增长产值已经十分出色,让领导感到意外,明年的增长哪怕只有今年的一半,那他依旧会十分满足。
领导也调研过不少生产的地方,知道一家工厂的产值不可能会在没什么改变的情况下,一年比一年高。
说完工厂的事后,华夏机床厂的干部们便被李副部长请出去了,除了周丰年。
等留下的人不多,领导才说起了正事。
中科院要成立新的电子研究所,研发的东西关于国防等数个重要项目,十分缺少关键性人才。
周丰年一听这个就知道他没法拒绝了,李副部长也有些不甘心,不过发展也分轻重缓急,张部长在这也拦不住人。
想到这里,李副部长突然恍然大悟:‘难怪老张听完后干脆不来了,让他来尽量尝试一下.这是把他推出来了!’
最后的说定的结果,周丰年在通过学部委员后,便调去微型计算机项目组副组长,但是华夏机床厂副厂长保留。
数控机床暂时开发到一个瓶颈,继续深研的话,就要解决数控问题,这就和计算机挂钩了,所以计算机项目组必须去。
后面也算是李副部长争取的结果,听到周丰年打包票说两年出成果后,李副部长心里默认周丰年一年搞定。
之后就可以回到华夏机床厂是不是在机床厂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一机部的人。
对于这个结果,闫所长脸上的高兴毫不掩饰;他们是得了一员大将啊,虽然刚刚立项的研究方向被推翻了,但接下来的研究会更加轻松。
现在已经有了中规模集成芯片,那微计算机项目基本上算是完成了七八成,剩下的只需要根据项目需求加以改进就行。
特事特办的话,周丰年的学部委员推荐这周就能通过,下周他就能去项目组报道。
至于集成电路车间那十几个人,继续留在机床厂;好在周丰年已经给他们布置任务。
按照周丰年拿出来的技术,两个车间合作的将中规模集成计算机制造出来,就算他们完成任务!
隔段时间周丰年也会抽时间回来,毕竟他还是华夏机床厂的副厂长。
再说几百万建好的车间,总不能空着浪费。
这一周的时间也是给周丰年安排工作的时间,将机床厂的事情都安排妥当,大概周六周日会有人给他送学部委员相关的证件。
说完决定后,领导和闫所长等人也准备离开了,毕竟他们都有不少事,在华夏机床厂也快待了一整天的时间。
不过在临走前,领导拿出一本书笑着对周丰年说道:“丰年,上次答应你的书晚了这么久,我猜你肯定把那本书看完了,这本送给你,也算是我最喜欢的一本。”
“领导,我肯定好好看完。”
周丰年接过书后笑呵呵的说道,随后便跟领导一行人告别。
——————
“哎,领导让我好好看书,他知道我有这爱好,就送了一本.哦对了,上次还有一本,不过那本我看完了。”
周丰年拿着书对其他厂干部说道,还特意露出扉页的赠予、签名和印章。
“呵”
“嗤”
看到周丰年毫不掩饰的炫耀模样,高志远和马思生等关系不错的厂干部,纷纷忍不住冷笑。
其他人也是一脸羡慕,这得多看重才会留下私章签名的书,他们活了几十岁都没有,未来几十岁估计也不会有。
高志远当即说道:“周副厂长,等会你得分一下你那茶叶吧。”
马思生接着说道:“对对,至少得请我们喝两杯,周副厂长的茶叶可是从部长那拿来的。”
康红年和其他人也看过来,周丰年见状后只好答应,喊来潘恒,让他去把抽屉里的茶叶拿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