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三国》中的吕布(1/2)
吕布不仅有仁义之举,而且并不是“勇而无谋”他也表现过一定的明智和略谋。一次,吕布为了交好刘备,令妻女出拜刘备。这本是为了表达对刘备的敬意,刘备自然要谦让。吕布说:“贤弟不必推让。”张飞听了竟然对吕布拼三百回合。显然两人私怨最深。但后来吕布乘夜夺取徐州后,并没有乘机去追杀张飞。所谓吕布“素知飞勇,亦不敢相逼”之说,是没有道理的。当年虎牢关前吕布一人独战刘,关,张也美分出胜败。倘若此时吕布以他的武艺加得胜之后,要杀仅有“十八骑燕将”保护的醉酒张飞,应该是不难办到的,吕布没有那样去干。这至少应该说,吕布是识大体的,甚至不乏几分仁厚之心。不然,吕布此次把张飞杀了,那势必激化了和刘备集团的矛盾,对自己不利。联系后来的辕门shè戟之事,可以说吕布不仅有勇,也有一点谋略眼光。至少在袁术要攻击刘备时,能看出其中的利害关系,而救护刘备,显得他比谋士陈宫等人反而有谋。
通上所述,可以说吕布并不是一个十足的恶徒,什么“无义小人”、“勇而无谋”的话,实有偏激之词。然而吕布实实在在是《三国》中最被人看不起,挨骂最厉害的一个。上文提到的,吕布令妻女出拜刘备,这本是对刘备的敬意,是一张“热脸”。张飞竟然十分生气,说“我哥哥是金枝玉叶,你是何等人,敢称我哥哥为贤弟!”张飞这话似乎十分无理,刘备是“金枝玉叶”,张飞你可是出身“卖酒屠猪”的“有田庄”的平民,你尚且能和刘备称兄道弟,而吕布此时身为一路诸候,武艺超众,为何就不能与刘备称兄道弟?——刘备后来是承认这个“兄弟”关系的。看来,张飞说的“何等人”不是指吕布与“金枝玉叶”配不上的出身,而是指吕布的德行不配。张飞还几次面对面地骂吕布是“三姓家奴”,这显然是指吕布先拜丁原为义父,再拜董卓为义父。但拜人为义父不见得就该称为“家奴”,刘封拜刘备为义父,关平拜关羽为义父,从未有人叫他们“家奴”什么的。张飞为此而骂吕布是“家奴”,实际还是因为看不上吕布的德行。
那么对吕布的德行究竟该如何评说?上边我们说的吕布的一些事,说明吕布也有仁有义,但还不足以说明吕布的大节。大节是“轻于去就”,先叛丁原,再叛董卓。可是按情理说,吕布叛杀了仗义执言的丁原,确是有罪于天下;但后助王允谋杀了董卓,应该是有助于天下。曹cāo后来围吕布于下邳时,曾对吕布说:“夫术有以逆大罪,而公有讨卓之功。”可见人们对吕布的讨卓之功是心中有数的。诛董卓是大快人心的事,无论吕布的主观动因是什么,客观上总是干了一件有利于社稷苍生的事。让人费解的是,对有讨卓之功的吕布,当时“诸候多不能相容。”在诸候们看来,吕布两次背主,是“轻于去就”的小人,十足的不忠不义。问题是,在《三国演义》中,有叛降行为的人,远不止是吕布一人。许攸、张颌、高览背叛了袁绍;孟达背叛了刘璋;姜维背叛了曹魏;张辽、徐晃投降了曹cāo,甚至刘备也算做过曹cāo的部将,终而叛之。略举一二,可见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许多人都有过叛降行为。对《三国演义》中那许多人的叛降行为都不予追究,为什么偏偏对吕布的背主行为揪住不放呢?甚至连对他的背叛丁原和背叛董卓都不能“区别对待”呢?这就值得探讨了。
在中国封建时代,忠义是全社会共同维护的道德信条,是“天理”,《三国》中的不少人物更是在这方面做得够“榜样”,甚至在双方激烈的交战中,也不忘处处以忠义为尺度评价人事。魏延杀韩玄、献长沙,有功于刘备,诸葛亮却要杀魏延,说是:“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五十七回,黄奎和马腾密谋反cāo。黄奎的妻弟苗泽为能得到黄奎的侍妾李chūn香,竟向曹cāo告密,使曹cāo得以谈笑间就扑灭了这次叛乱。事后,曹cāo却不仅没有奖赏苗泽,反而说苗泽为了一妇人,害了自己姐夫一家,是“不义之人”,竟把苗泽杀了。如此看来,在《三国》的世界里,叛降并非不可,但须“有道”。如主人大恶大暴,昏暗无能,则可叛之;如旧主人已死或与旧主人恩断义绝,则可降新主,而且只能叛降一次,虽然有“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之说,但《三国》中的多数人物遇到此类“道德选择”的问题时,彷徨、犹豫、抉择得非常艰难,如黄忠,韩玄曾要杀他,在“恰yù举刀”的最后一刻,被魏延所救,可他还要挡魏延。城破,关羽请他相见,他托病不出。后刘备亲自前往家中相请方才出降。关羽在“土山”被围,山穷水尽了,仍然是“约三章”后才“降汉不降曹”。
《三国》中的诸候们之所以多不容吕布,就是因为吕布与一般的叛降者不同,天理一般的忠义观念对吕布形不成束缚,他在“道德选择”面前,毫不犯难,轻松自如、天马行空一般。杀丁原、诛董卓是何等地决绝!下邳城破被俘,以降将身份意yù和曹cāo横扫天下,毫不难为情。忠义对他尚形不成约束,还能有什么东西对他是不可逾越的道德“他律”呢?吕布的最高人生信条是:“大丈夫生居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因此在-生活中,必然是“事丁原而杀丁原,事董卓而杀董卓”。吕布的这种一叛再叛的行为,是《三国》全书极力否定的,是和封建时代的提倡的天理格格不入的。他自然也就难容于诸候了。
吕布的不忠不义的叛降行为,被人们义愤填膺地骂了几百年,以致于对他的“好处”都视而不见了。但骂吕布的人们似乎没想过,假如吕布不是反覆无常,而始终对董卓忠心不二,董卓怎么败亡?如何解民倒悬呢?吕布的反覆无常客观上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