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四海扬威 明代宦官监军制度述略(1/2)
明代宦官监军制度述略
冷东
提要军事关系国家以至民族的生死存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仅就明朝宦官监军制度的原因、表现、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结论是:明朗宦官监军的制度是失败的,它导致了军队战斗力下降及国防败坏,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关键词宦官军事监军明朝
军事关系国家以至民族的生死存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明朝宦官参予军事涉及许多方面。本文仅就宦官监军制度略陈己见。
一、洪武朝宦官监军制度之端倪
公元1368年,朱元璋率军推翻元朝,建立明朝。时值百废待兴,百制待定,摆在朱元璋面前急待解决的明代宦官监军制度述略,就有宦官和集权的问题。
宦官制度是否应该存在,朱元璋和手下的臣僚都没有任何的怀疑。对宦官专权的隐患,则认为可以针对病端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止,再通过法制利祖训加以固定化,宦官专权自可绝迹
为防止宦官专权的历史在明朝重演,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明确有效的措施,如减少宦官人数,明确职掌,禁止宦官与外廷交往。在宫内立铁牌曰:“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敕诸司不用移文往来。”1还特别强调宦官不得涉足军事领域,更不能掌握军机,以杜绝汉、唐宦官掌兵危害社稷的现象2。
大抵开国之初,宦官不易参政专权。制定一系列严密措施后,朱元璋认为宦官问题已经解决,因而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控制军权的问题上。
在明朝建立和巩固的过程中,军队立下汗马功劳。朱元璋论功行赏,使不少沙场名将列为三公,位入五等。但功高位显的后果之一就是“武臣暴横.数扦文法”3。这种状况,再加上历朝武将拥兵称雄的教训,不能明代宦官监军制度述略不引起朱元璋的严重不安,随之制定了一系列严密的军事制度和政策,创立卫所制度作为明朝的基层军事组织。又实行屯田自养,明初及稍后的一段时间,尽管有庞大的军队,但军饷来自屯田,基本自给,解决了财政上的大问题。在兵力的配置上,“重内轻外,后重驭经。”在军队的管理利指挥上,为了防止军队集于重臣之手,洪武13年(1380)朱元璋废除大都督府,设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领天下都司卫所,由皇帝直接管辖。其意义在于,将权分而易制,五府彼此不相统率,互相举制,互相防范,以避免强臣握兵之害4。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制定兵将分离和挟持之法。兵不识将,将不习兵,将无专兵兵无私将,从而在纵向和横向的关系上对将领重重限制。
除了上述一系列的军事制度和军事机构,洪武朝军事部署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分封诸子为王,销守各地。“西北辽远,非亲子弟不足以镇抚而捍外患,其它则分王内地用资夹辅”5。但是“惟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锡土”,以防止藩王作乱。
另外,朱元璋害怕开国元勋武将功高震主,成为朱家子孙的威胁,先后兴胡惟庸、蓝玉之狱,大肆诛杀几万人,元功宿将几乎被杀尽。春秋中文社区bbs.
可见,洪武朝军事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军政合一的领导方式,治国治军大权集中在国君一人之手。皇帝既治理国事,又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并辅以藩王参预军事,使对军事的控制从皇帝个人沿伸到“家族”,以减轻皇帝负担。所确立的军事制度体现在为适应极权统治的需要,为军队和军事制定一系列的军事原则和组织形式。其内容主要是军事领导职位、机构的设置、军事领导系统内部上下左右之间的权力划分和和互关系,以及领导方式等问题娱闻推手。中心就是对军队施行有效的协调和控制,以保证君主对军事的绝对领导。重点是两方面:一是在军事制度上进一步严密,一是依靠同姓藩王,共同捍御皇权。
然而明代宦官监军,在洪武朝已露端倪,其表现形式,是作为全国最高军事统帅皇帝的代表到军队中去“犒劳”或“观兵”。如洪武元年(136)9月,“遣中使、奉御等官到北平,犒北征将士”6洪武9年(1376)8月,派遣宦官赵成赴军中7,这已有监军的性质、洪武11年(1378),派遣内臣吴诚诣总兵指挥杨仲名行营观方略8。同年11月“杨钟名讨破五开蛮。捷奏至京”,朱元璋又命“内臣尚履奉御吕玉诸军观兵阅胜”9。洪武25年(1392)3月,“遣尚膳太监而聂、司礼太监庆童赍敕往谕陕西河州等卫所必番族,令其输马,以茶给之”10。由于这种以茶易马,井不是单纯的经济贸易,而是军国重事,因此谈迁认为:“此内臣监军之使也。即不预兵事,恐为所怵也。”11夏燮认为:“丙遣内臣出使,宦官之预兵事自此始。”12
从洪武朝历史来看,朱元璋对宦官是比较警惕的,控制是严密的。虽然出于维护皇权的需要,开始任用宦官监视军事,但仍属临时和个别之举,并未制度化和固定化。
二、永乐朝宦官监军制度之确立
公元1398年朱元璋死,皇权内部潜伏的矛盾立即激化,集中表现在以朱元璋的长孙朱允?为首的皇权正统派和各地藩王实力派之间的矛盾上。建文元年(1399)朱棣援引“祖训”起兵史称“靖难之役”。
在“靖难之役”中,宦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显得到建文帝方面宦官的帮助,“漏朝廷虚实”13。另一方面是藩府旧人,如郑和、王彦(狗儿)、钢铁、马骐等人,他们同朱棣一起,出入战阵,立下汗马功劳14。经过4年的战争,朱棣率军攻陷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朱棣即皇帝位,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从而开始了明朝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朱棣即位以后,虽然采取“瓜蔓抄”的大屠杀手段,大杀建文一派的文武百官,建立了新政权,但要巩固自身的统治,仍面临许多困难。首先,朱棣以藩王篡位,是为不道,面临被天下反对的危险;其次,皇位正统继承人建文帝下落不明,一直是朱棣的心腹之患;再次,朝中官吏大量被杀,国家统治机构不能很快恢复,面临暂时失去效能的危险;最后,西北诸将多洪武旧人,急需控制和防范;这些都成为朱棣急待解决的问题
朱棣以藩王起兵,亦深知藩王拥有兵权对皇权的威胁,于是在巩固地位后,继续削
藩。从此终有明一代,藩王力量大减,失去洪武封藩时的原貌,从军事和政治的支柱而变为附庸,但这也使明初的军事战略和军事思想发生变化,出现真空,极需调整和弥补。
由于永乐朝军务繁多,军事规模的扩大,军队人数的增加,军事兵种的增多(骑兵、火器)。致使军事活动日益复杂,战场区域日益扩展,国君亲自兼任作战指挥的方式,已不能适应,遂要求文武分职,由专任的将帅亲自指挥作战,但出于君权统治之需要,确保军权置于君权控制之下,当君主不能御驾亲征、直接号令三军的情况下相并行的就是军事系统以及军事行动中的双重领导和监视系统,监军制度则相应发展,以求保证军队在皇权的绝对控制之下。在监军的人选上,明朝的特点就是继承历史上的传统,任用宦官系统参预军事,成为君主的代表,宦官监军制度则相应发展。
对于军事事务,明成祖全面继承洪武设置的各项军事制度,依靠新的“靖难功臣”,迁都北平,以皇帝亲御北边蒙古的威胁。最大的变化就是启用宦官系统,将任用宦官系统参预车事的各项职能制度化、固定化。
宦臣监军正式于永乐,“明代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水乐间始”15。
总之,自“靖难之役”始,宦官的作用不仅成为战争中的应急手段,也成为取代藩王的地位,弥补军事战略和军事思想出现的真空制度,促使“靖难之役”以后,明朝军事战略的重心从藩王转移到宦官身上,即从“家人”转移到“家奴”身上天价小娇妻:总裁的33日索情。自永乐朝始,宦官监军已成定制,并成为明朝宦官参预军事的主要内容。无论平时战时、京营边寨、明初至明末,宦官监军一直没有停止。几乎每一次军事活动都有宦官监军。后人对此评为,“靖难之役”以后“士大夫多缩匿,而诸奄无所顾惜,会又多域外人,文是既借其锋,便不能如祖训云云,势使然也。”16
春秋中文社区bbs.
三、崇祯朝宦官监军制度之高峰
崇权即位之初,深知宦官专权乱政之病,诛巨宦魏忠贤及其党羽,并一再表示不能依靠宦官。“诏内臣奉命不得出禁门。”17谕兵部将:“各处镇守内官,一概撤回。凡相机度宜,约束吏士,无事修备,有事却敌,俱听督抚便宜调度。”18决心屏绝宦官参预军事,强调“内臣协镇,一柄两操,甚无谓。矧宦官观兵,古来有戒,其概罢之”19。但不久,崇祯又重新启用宦官系统,主要原因有三。其一是受形势所迫。当时国运已衰,农民起义遍布全国,后金虎据东北,雄视关内,明朝兵堕将骄,粮响无蓄,节节失利。崇帧7年(1634)6月,崇帧诏文中所述甚明:“朕御极之初,撤回内镇……已巳之冬,京都被兵,宗社震恐,此士大夫负国家也。联不得已,用成祖监理之例,分遣各镇览视,添设两部总理,虽一时权宜,亦欲诸臣自知引罪。”20其二就是认为官僚系统不力,苦于近臣陷于党争而不能自拔,在形势面前束手无策。从万历起,盈廷争讼几十年,朝臣陷入无休止的党争之中,崇祯诛魏忠贤,定逆案,但党争仍无停止。同时辽东正在失沈阳、失辽阳、失广宁,一步步敞开亡国的门户。崇领6年(1626)副都御史王志道等上疏指劾宦官参政(21)。崇祯则不以为然,反而面斥朝臣朦徇诿饰,不肯尽力,无奈方任用宦官(22)。“既而廷臣竞门户,兵败饷绌,不能赞一策,乃复思用近侍”。(23)其三又与崇帧的心理特点有关。史称崇帧“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丧气。任察则苛刻寡恩,丧弃则急剧失措”(24)。从而加剧了对臣僚的不信任感,君主日益凌驾于正常的国家机构之上,导向“君主多用奴仆”的规律。在这样的情况下,宦官以独一无二的有利条件,势力不断增加,活动地围从内廷发展到外廷,成为皇帝的代笔人和代言人,成为皇帝与外界联系的纽带。崇帧因此重蹈复辙,不久就全面启用宦官系统。
崇帧2年(1629)始遣“太监王应朝监视行营。太监冯元升核军迄,始下户部发饷又命太监吕直劳军”(25)。
崇帧4年(1631),派宦官唐文征提督京营戎政,王坤监饷宣府,刘文忠监饷大同,刘允中监饷山西。命王应朝监军关宁,张国元除军东协,王之心监军中协,邓希诏监军两协。同年11月,又命太监李奇监视陕西茶马,吕直监视群岛海禁(26),12月以司礼监右少监刘芳誉提督九门(27)。
崇帧6年(1633)5月,命太监陈大金、阎思印、谢文举、孙茂霖为内中军,分入大帅曹文诏、左良玉、张应昌诸营监军(28)。6月又命太监高起潜监视宁锦兵饷(29)。同年又称“内臣在镇,不利奸病”(30),再派宦官陈大朵、阎思印、谢文举、孙茂霖等人为内中军,分别至大帅曹文诏、左良玉、张应昌诸部监军,后又将宦官杨进朝、卢九德调进总兵倪宠、王朴所率的京营中。6月又命太监高起潜等监视宁锦兵饷(31),其监视地点是:“卢维宁往通、津、临、德,方正化往真保,杜勋往宣府,王梦弼往大名、广平,阎思印往顺德、彰德,牛文炳往卫辉、怀庆、杨茂林召大同,李宗化、张泽民往苏镇中西二协。”(32)
崇帧7年(1654)6月,崇份下诏,罢各道监军宦官,但并不彻底,不久又大量派出崇帧9年(1636),皇太极祭告天地,举行受尊号大典,正式改国号为大清,年号崇德同年,率清军第三次入关。崇祯知悉清兵入关,急令兵部尚书张凤翼出督援军,又特命高起潜为总监,并以司礼太监张云汉、韩赞周副之。同时又派大监李辅国、许进忠等分守紫荆、倒马诸关,孙惟武、刘元彬防守马水河。力图阻止清兵自山西进犯(33)。未几,清军攻陷昌平。守城总兵巢丕昌投降,户部主事王桂、监军宦官丁希忠等皆被杀,葬于天寿山的明熹宗陵寝被焚毁。崇帧帝采取固守城池,伺机出击的战略,并命各地兵马驰援,以兵部尚书张凤翼总之。然张凤翼“才鄙而怯,识暗而狡,工于趋利,巧于避患”,手下诸将皆懦怯不敢战,京畿地区遍遭躁湖(34)骑士风云txt全本。言官纷纷指责张风翼罪责难逃,崇帧帝亦更不信任文臣武将,任监视关宁太监高起潜为总督,指挥明军作战(35)。
崇帧9年(1636)7月,兵部尚书张凤翼出督援军,又特命高起潜为总监,并以司礼太监张云汉、韩赞周副之。同时又派大监季输国、许进忠等分守紫荆、倒马诸关,孙惟武、刘元彬防守马水河(36),并命司礼太监魏国征守天寿山(37)。
崇祯10年(1637),派孙应元、黄得功率部至河南作战,任宦官刘元斌、卢九德监军(38)。
崇祯11年(1638)7月,命司礼大监张荣提督九门(39)。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