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试水(1/2)
中山路是东海市的名片,这段长1500米的街区堪称东海“母脉”。历史上,东海市曾经多次被外国殖民者侵占。1897年,德国侵占东海,并制定了东海市最早的总体规划,选择在东海村,即现在的东海天后宫西侧开辟了商业区和官厅街,将现在的中山路沿线分为两段,南端命名为斐迭里街,由德国等欧洲侨民居住,史称欧人区;北段属国人居住,史称“华人区”,俗称大马路。
1914年开始,rì本取代德国对东海进行了8年的殖民统治,这条路改名为静冈町,至今还保留了一些rì本商号的遗迹。1922年,中国收回东海,更名为东山路。1929年5月22rì,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路。百年中山路成为东海历史进程的缩影。
中国zhèng fǔ收回东海主权后,东海民族工商业的迅速发展使得中山路逐渐繁荣起来,亨得利、宏仁堂、盛锡福等国内老字号都在中山路上扎了根,许多东海的老字号也凭借中山路而活跃起来,顺兴楼、chūn和楼、聚福楼、天真照相馆、万宝金楼、国货公司、东山大戏院、福生德茶庄、环球文具、海滨食品等包括餐饮、购物、休闲、娱乐在内的东海老字号在这里的崛起让中山路商业中心的地位渐渐凸显。
20世纪30年代老东海人有句俗话:"身穿谦祥益、头戴盛锡福、吃饭chūn和楼、看戏去中和、看病宏仁堂。"东海人的吃喝玩乐在这里都能得到满足,中山路的繁华由此可见一斑。在商品流通领域还不是特别发达的八十年代中期,中山路是东海市范围内唯一一个大规模的商业集中区,逛中山路,是那个时代的女孩子最喜欢的事情,而逢年过节,中山路也是东海市民置办年货的最重要的目的地。
中山路的繁华也带动了中山路周边地区的火爆,即墨路、四方路等几条与中山路紧邻的街道也都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小商品市场,而那些走在改革开放cháo头的个体户成就了这里的红火与繁荣。
荣友东最近一段时间忙得不亦乐乎,元宵节之后,荣友东就从单位里办理了停薪留职,怀揣着荣老爷子拿出的两万元就直奔广州,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荣友东跑遍了广东大大小小的批发市场,寻找着为荣家积累第一笔资本的机会。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广州作为中国向世界敞开的第一个窗口,经历了一次彻底的洗礼,面对国门外五彩缤纷的世界,这里的人们在经历了短暂的震惊和迷茫后,马上就兴奋了起来,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正在透过敞开的国门向中国人招手,而jīng明的广东人率先张开臂膀迎接着世界的拥抱。
荣友东知道,在这个时期,广东地区的率先开放不仅在思想上带给内地以极大的冲击,在物质上更为内地缺乏生活情趣的人们树立的追逐cháo流的目标,蝴蝶衫、喇叭裤、双卡录音机在一夜之间风靡大江南北,总体来看,这个时期生活在中国内陆城市的人们,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更丰富的物质生活成为更高的追求,这样的社会环境给予一部分有头脑的人累积财富的机会,而荣家人恰恰就看到了这一点。荣老爷子在荣天正的诱导下坚定了振兴荣家的决心,而最具商业头脑的荣友东无疑成为为荣家赚取第一笔财富的排头兵。
经过大半个月的考察,荣友东决定先从资金占用量小、流通速度快、零售单价低的服装、饰品和rì用百货商品入手。荣友东通过朋友介绍,与广州大大小小数十个从事商品批发业务的批发商建立了联系,八十年代中期,中国的商品经济刚刚兴起的时代,在广州从事面向全国的商品批发业务的人中还很少有外地人,大多数都是土生土长的广东本地人。广东人的jīng明众所周知,貌似天生的商业头脑让他们成为了中国个体工商业中的佼佼者,然而,广东商人还有另外一个鲜明的特点,那才是他们得以成功的保证,就是诚信。
与广东人做生意,最重要的是谈,不管多好的哥们,只要有了商业上的往来,都会在合同签订前jīng打细算、斤斤计较,然而一旦买卖谈成,合同签订了,诚信的广东人即便在这笔生意上不赚钱,甚至赔钱,也一定会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到底。
荣友东在东海市运输公司,做的就是长途货运的工作,地方去了不少,也是见多识广的人,广州来过多次,对于广东人做生意的特点也是非常的了解,这回到广州来,为的是自家的生意,自然就更加的用心。陆续与数十个渠道商的沟通与洽谈,倒也让荣友东交下了不少的朋友,还开发出了十余个稳固的供货渠道,而荣家通过这些渠道形成的供货网,基本上就能以优惠的价格进到市面上能见到的绝大多数zì yóu流通的商品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