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丰收在望(1/2)
第九十五章丰收在望
忙啊,好在赶上12点前更新了,对不起大家。
*********
开学了,假期永远都短暂的惊人,可林风却是头一次盼着开学,因为九月的到来不但意味着学期又开始了,他成为一个初四的学生,更意味着丰收的时节就要到了。
整个八月,林风的重心都放在了水稻田上,他的第一桶金寄希望于此,自然非常的在意。
不过除了林风以外,竟然有人比他还在意收成,农委主任蒋忠恒把林风当成了一个典型,毕竟穆河是个农业大县,最近几年的产量一直没增长,非常需要一个典型。
尽管林风的地只有可怜的一百八十亩,又是从农委手中买走的穆河一号,不过蒋忠恒知道,有时候只要通融一下,坏事也能便好事。他的岁数已经不小了,如果在职期间能够有个把良好的典型,再往上走一步的话,将来退休之后的日子也会好很多。
蒋忠恒之外,另外一个对林风的收成关怀备至的是刘淼。这位女主播现在更多的担负起跟踪采访林风的任务,偏偏又是不赚钱的私活,颇有一点因私废公的意味。
林风知道刘淼打的是主意,这女人在穆河已经没追求了,她所要求的是往大城市走,穆河这样的小地方留不住她。
不过想从穆河调走谈何容易,许多人挤破头想出去。尽管这年头潜规则这个词还没发明出来,可暗处里自然有绵延许久,大家心知肚明的门道。如果刘淼不想走那些邪路,那就只有做出一些比较有影响地新闻,她现在把赌注投在了林风身上,只盼着这个少年能够成为穆河有史以来第一个传奇的人物,让她也跟着鸡犬升天。
没有人能够毫无利益的关注他人的成功。蒋忠恒和刘淼如是,赵旭日也如是。
赵旭日利用他的影响力。帮着林风解决了几个麻烦,尤其是鹿血酒厂的事情,他联系了穆河郊县的一个制药厂,据说能通过某些渠道弄到正规地批文批号。这年头的管理还比较松懈,只要表面上地文章做的过去,又没犯重大的质量问题,一般都可以蒙混过关。
林风倒是很感激。不过却暂时没精力,他要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穆河一号上,如果穆河一号失败了,他恐怕只能乖乖回学校上课,等着十几年以后去买福彩双色球,中那一亿多大奖去了。
“你觉得能收多少?”林风蹲在田埂上,那副模样和一般的老农已经没区别了。在田里混了这么久,林风的悟性竟然也很高。估计明年的时候他也能下田做做农活了。
张文中抽了口烟,脸上挂着笑,眼前地稻田可都是他的心血,有他们农科院大半的功劳。看着那些饱满的稻子,张文中信心十足的说:“绝对超过这个数。”
他的大拇指和小指伸出来,中间三个指头弯下去。那代表六。林风明白他的意思,张文中认为亩产能过六百公斤,这个数字在东北来说已经相当的不错了。
“我觉得不止这个数。”身后有人说话了。
林风和张文中回头看去,是蒋忠恒,这位农委主任最近三天两头就跑过来,比张文中都勤快。他也算是了解庄稼活地懂行人,来到林风的身边,也蹲下来取出一根烟,点燃了吧嗒的抽起来。
“蒋主任,你觉得多少?”林风好奇的问。他在估算产量上可是一窍不通。就得问这些明白人。
“六百五。“蒋忠恒一开口就把亩产提高了五十公斤,这个数字就很可观了。之前穆河的亩产记录是六百四十多公斤,蒋忠恒的估算要超过这个记录,算是对穆河一号地极大肯定。
“多谢蒋主任。”张文中只觉得意气风发,他想起穆河一号上报的时候无人问津的苦闷,再想想那段日子承受的压力,再瞧瞧眼前的稻田,心情那个舒畅,真相哼两句“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
蒋忠恒当然知道张文中的心思,这件事他的确犯了官僚主义,不过这种事发生了,他又能怎么做,与其闹的不愉快,不如赶紧弥补。尤其是蒋忠恒心里有种预感,穆河一号落进林风地手里,或许要比官方推广更有效果也说不定呢。
“张院长,农科院可能十月份就解散了,你地事情,最近局里在考虑。”蒋忠恒说。
林风知道他们说的是农科院解散之后张文中地去向问题,他起身往一边走去,免得他们有些话说不开。
其实蒋忠恒和张文中都是不错的人,也能做事,这也是穆河的农业这几年一直都势头良好的原因。只可惜农业只是一条腿,而且在现代的社会里,还是最不受重视的一条腿。穆河只有一条腿,当然走不出去。
林风当初选择农业基地的项目,的确是想赚钱,不过赚钱只是一方面,能让大家都有钱花才是真的好,穆河的整体经济环境才能好转,在穆河发展的林风也才能更有“钱途”。他要补上穆河的两条腿,就得先让农业这条腿更有力,有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撑,穆河才能坚定的走出去,跨出发展的步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