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恐怖灵异 > 南蛮 > 湖南抗战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转贴)

湖南抗战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转贴)(1/2)

目录
好书推荐: 生化终结 又见生化 恩怨情仇心 龙翔天洹 龙月腾尘之异世降临 四灵劫 脑后有反骨 特殊的战争 尸路仙源 海蓝惑星的纯白死神

导语:“9·18”后,湖南是全国抗战文化运动兴起最早,声威最壮,影响最大的省份之一,对推动省zhèng fǔ和南京当局向抗rì方面转化起了重要的先导和催化作用;“7·7”事变以后年半之内,湖南是全国抗战文化的传播辐shè中心,丰富、发展、壮大了全国抗战文化的声威和内涵,对唤醒民众抗rì,促进全省抗rì民族统一战的扩大,推动全国抗战文化深入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但迄今出版的中国抗战文化史著作中几近空白,现在恢复其应有的历史地位,展示先进文化的作用,对深化抗战文化史研究,促进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湖南抗rì文化运动的先导作用

1931年9月rì,素具“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湖湘文化jīng神的湖南人民获悉rì军侵占沈阳的消息后,即有200多个学生、教师、工人走上街头,宣讲“9·18”事变真相。湖南《大公报》、《通俗rì报》、《工人报》、《全民rì报》等大小报纸连续报道rì本侵占东北的消息和全国各地游行示威情况,发表各群众团体宣言通电。9月25rì,长沙教师、学生、工商各界群众近20万人举行湖南人民反对rì本武装侵辽示威大会,声讨rì本侵华暴行,谴责南京zhèng fǔ不抵抗政策,作出《团结民众力量,一致对rì宣战,实行对rì经济绝交》决议,将对rì援侨委员会改组为湖南人民反rì救国会,领导抗rì救亡运动。全市工商学实行“三罢”声援。衡阳、邵阳、锡矿山分别举行5万人、3万人、2万人游行示威大会。

省会还组织了学生、教育、新闻等30多个抗rì救国会;全省70多个县市和地区成立了反rì救国会及学生、教师、工人、商民等分会,共计300余抗rì团体遍布全省。这些团体举办的《湖南反rì救国会会刊》、《抗rì救国半月刊》、《抗rì周刊》、《抗rì专刊》、《铁血青年》、《反rì专刊》、《抗rì特刊》、《讨倭专刊》、《反rì歌谣》等刊物多达40多种,进行抗rì宣传鼓动。全省各界还组织反rì宣传队,深入街道、里弄、兵营、学校、剧场、车站、码头、影院乃至偏僻山村,作演讲、出壁报、演话剧,向各界宣传抗rì救亡,主要内容有:1、充分揭露rì帝侵华罪行和野心,唤醒民众起来抗rì,指出“亡国灭种之祸,行将见于中国”。2、批评南京和省政当局的害民误国政策,敦促当局抗rì御侮。湖南文化界人士发通电、交呈文,指出“暴rì侵略我国,实由党国领袖只顾争权”、“不去抗rì引起”,要求zhèng fǔ停止*,取消湘鄂等九省联防,团结御侮。

1935年“12·9”运动后,**长沙青年运动党团推动《大公报》、《中山rì报》等报报道北平学生请愿受伤和津沪汉学生响应罢课游行消息。17rì,湖南学生提倡国货会发出三个通电:一电国民zhèng fǔ,要求保障学生爱国运动,明令声讨“冀东防共自治zhèng fǔ”及汉jiān殷汝耕;二电全国各界,呼吁声援北平学生;三电北平同学,希望继续努力,全湘同学誓为后援。20rì,长沙万名学生冲破何键当局的威胁阻拦,夺门越墙到教育会坪集合,高呼“反对华北自治”、“铲除汉jiān”等口号,散发《告同胞书》等传单,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rì本帝国主义”的政治纲领。游行队伍穿过25条大小街道,市民万人空巷给予支持。随后,常德、衡阳等地学生集会游行示威声援“12·9”运动。**长沙青年运动党团还创办《更生》旬刊,第一次在湘公开提出建立抗rì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1936年夏,一大批从平、沪、宁、汉回湘的**党员如谭丕模、李仲融、李锐等与在长的苏镜等出版刊物,举办业余学校,组织读书会、歌咏队,建立演剧团体,团结各界成立湖南学生、文化、妇女等救国协会,促使湖南抗rì文化运动掀起高cháo:7月组建湖南民族解放先锋队,创办《湘流》三rì刊,开辟“救亡通讯”、“救亡言论”、“文艺小说”等专栏,宣传抗rì救亡,反映停止内战,一致抗rì的呼声,批评当局“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要求当局释放救国会“七君子”,考虑张杨两将军建议,释放政治犯,开放救国zì yóu,立即准备抗战。**党员撰写《和平、奋斗、救中国》的社论,赞扬张杨救国主张,反对进攻西安,要求团结抗战救中国,于12月16rì同时在《全民rì报》和《楚三报》发表,引起轰动。

民先队还办了一批业余夜校和歌咏队等,到工厂农村演唱聂耳、冼星海等谱写的救亡歌曲。组织湖南文化界抗rì救国会,并由文抗会发起成立学生、妇女、工人等各界抗rì救国会和救亡文艺社团:一是“紫东文艺社”,有文化界七八百人参加,分头在车站、码头、街头巷尾、郊区农舍演唱《救亡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等,声势浩大,影响深广。二是“1936剧社”,深入各校排演《汉jiān的子孙》等抗rì独幕剧和五大救亡歌曲,得到《全民rì报》、《力报》等新闻媒体的支持,使长沙观众耳目一新。还有现代剧社,演出《我们的故乡》等多幕抗rì话剧;又创设《现代文艺》、《现代戏剧》等专刊附于《力报》出版,并在《全民rì报》发起组织文艺界统一战线的讨论,批判菲薄鲁迅的言论,支援“中国旅行剧团”来省公演《雷雨》、《祖国》等,并多次邀请长沙文艺界座谈,形成了大革命失败以来湖南罕有的新气象。

局部抗rì阶段掀起的湖南文化抗rì救亡运动,席卷全省70多个县市的城乡,持续6年之久,使湖南成为全国抗rì救亡规模最大,声威最壮,持续时间最长的省份之一。对促进南京和省zhèng fǔ当局向抗rì方面转化,推动全国抗战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先导和催化作用,为抗rì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抗rìmín zhǔ运动的发展准备了初步的群众基础和政治思想基础。连*老手何键都在“9.18”后多次参与抗rì救亡的群众集会,拨给救亡团体一定经费,并向国民zhèng fǔ表示了愿率三湘军队“枕戈擐甲”准备随时出征杀敌,在“7.7”事变前后就抽调8万湘军开赴江浙支援上海抗战,是全国投入部队最早,投入兵力最多,作战最勇敢的省份之一,抗战第一年湖南征募员兵达30多万。

二、“7·7”事变后湖南抗战文化勃兴鼎盛

“7·7”事变后,特别是武汉失守后,湖南成了全国抗战文化的中转站口和辐shè传播中心,**湖南省委负责人称“当时除武汉以外,长沙被称为文化城”,凝聚了全国文化名人和抗战文化资源,极大地壮大了全国抗rì文化的声威。

1、**人来湘,文化名人云集。“7·7”事变后,代表先进文化的**即有计划地从平津沪宁等地派遣了一批湘籍**人和进步人士回湘从事抗rì救亡活动,7月24rì即成立了湖南人民抗敌后援会,要求zhèng fǔ对rì宣战。9月北方局派吕振羽回湘“开荒”,10月建立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12月德高望重的老教育家徐特立受党zhōng yāng派遣回湘建立八路军驻湘通讯处,不久高文华等来湘组建**湖南省委。他们发展党组织,深入开展统战工作,促成了湖南抗rì民族统一战线的实现。

1938年10月,周恩来、叶剑英亲临湖南,为湖南抗rì文化运动向乡村深入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随着战火逼近,大批文教机关和文化人迁湘,北大、清华、南开等3所著名大学迁湘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北平民国学院、南京国立戏剧学校、山东省立戏剧学校、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等10多所大中学校迁湘,上海商务印书馆、三一出版社、中国战史出版社、抗敌救亡出版社、正气出版社、上海杂志公司、生活书店、新知书店等10多个出版发行单位也迁来长沙;流亡来湘的各种艺术团体20多个。特别是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前后,湖南一度成为国统区政治军事重心,在年半时间内先后来湘活动的学生和文化人超过1500多人,其中有较大影响的700多人,著名人士100余人,主要有郭沫若、茅盾、沈钧儒、闻一多、朱自清、曹禺、吴祖光、王鲁彦、王西彦、艾青、孙伏园、梁实秋、熊佛西、董每戡、阳翰笙、邹韬奋、郁达夫、徐悲鸿、冯友兰等外地名人;有吕振羽、田汉、翦伯赞、沈从文、张天翼、廖沫沙、周立波、谢冰莹、蒋牧良、向培良、杨东莼、谭丕模等湘籍名人;加上长沙本地李仲融、杨荣国、孙伟、朱云倬等名人;还有萧敏颂、黎澍、李锐等一批湘籍大学生返湘。他们与各地数以千计的进步师生汇合,形成了一支以**员、进步人士为骨干的广泛团结爱国人士的抗rì文化大军,他们以耳闻目睹的rì军暴行宣传,更激起湖南人民的义愤;再加上世界学联代表团、菲律宾记者战地访问团、世界妇女代表团何登夫妇以及美国记者史末特莱、法国记者李蒙夫妇、英国作家阿特丽、rì本反战作家鹿地亘夫妇等来湘访问或参加抗rì救亡,使湖南原有相当规模的抗rì文化运动发展得如火如荼,并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2、群众文化团体发展壮大,报刊图书出版发行空前繁荣。当时群众文化团体发展到30多个,影响较大的有中苏文化协会湖南分会、中国记者协会长沙分会、民族解放先锋队等;影响最大的是1937年10月成立的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下属团体35个,与36个县通讯往来,会员发展到1000多人。不仅发动社会各界募捐、慰问伤员、救济难民,而且多次举办大规模的读书、演讲、歌咏、演剧活动,开办各类战时培训班,培养学员800余人,分赴各县发动群众,推动全省抗rì救亡宣传,对大后方各省产生了影响。当时全省除原有《大公报》、《国民rì报》等40余家报刊外,**和进步人士创办的《观察rì报》、《抗战rì报》、《中苏》半月刊、《抗战文化》、《火线下》、《湘流》、《前进》、《民族呼声》、《文艺新地》、《大众报》、《真报》、《呼声报》、《老百姓》周刊,迁湘的《中国农村》等多达40多种,合计全省影响较大的救亡报刊近百种,还有各县各校的小型报刊,合计300多种,连湘西都有进步刊物30多种,发表了大量抗rì救亡的政治文章、散文、诗歌、小说、通讯、报告文学。长沙书店、书业、出版社也由原来60余家发展到125家,衡阳、耒阳、邵阳、常德、沅陵等地出版发行业也兴旺起来。合计全省书局书店300余家。

其中,影响最大的有战时书报发行所湖南分所、生活书店湖南分店、大众书店、三一出版社、中华书局,发行《新华rì报》、《群众》等进步报刊,出版图书700余种,发行*的《论持久战》、《论新阶段》,朱德《抗战的游击战术》、萧劲光《实用游击战术》、罗瑞卿《抗rì军队的政治工作》、《徐特立先生论文集》以及《抗战小丛书》、《中苏小丛书》、《农民抗战小丛书》、《经济丛书》、《国民知识小丛书》等数以百计。发行多的书籍和报刊分别达5000册和3万份以上;还有中国青年记者协会和国际新闻社等数十家通讯社,更有长沙、武汉广播电台一起代行中国广播电台职责,被称为“中国唯一之喉舌”。总之,这些进步报刊、图书、出版、新闻,在传播**抗rì主张,推动全省全国抗rì救亡高cháo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我在综武摸鱼的日子 舞衣第一季 从红楼开始的时空旅行 暗黑世界历练的林平之 斗罗:靠换装系统拿稳神女人设 崭新时代的领路者 寻夜人 通灵道叔 鱼缸世界 规则怪谈:从死亡高校开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