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灞桥风雪夜话(1/2)
长安有八景: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柳风雪、曲江流饮、雁塔晨钟、咸阳古渡、草堂烟雾、太白积雪。而其中的灞桥风雪最让我向往,那是因为严凌的老家就在灞桥,我的脑海中会经常浮现和严凌牵手在灞桥的柳树下看雪的场景,不仅仅是浪漫,而是一种意境不可言传。
自从和严凌共同经历了吉祥村的事件,我们似乎在恋爱了,只不过我们之间的的进展还停留在发乎情,止乎礼的阶段。我们谁都没有捅破这层早该捅破的纸,因为这样就会成为聚会中大家的笑资,我尤其是受不了高彬的调侃。
严凌的童年是在灞桥一个叫余家村的地方度过的,她所描述的童年很令人遐想:一个无拘无束的小女孩,在柳树下捉着蜻蜓,逮着蚂蚱。从小她就一直希望有个哥哥,因为那时村里面的小孩子都是一大堆哥哥姐姐的,不会受欺。她的亲生爸爸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据说是去了xī zàng,很多年过去了村子里依旧传有闲话。后来严凌有了侯军这个哥哥,侯军是一个喜欢钻研的男孩,也喜欢这个机灵的妹妹。我们很早就约定有时间就和他回老家看看,因为那里有她最爱的外婆和表妹。
这天,严凌的外婆要过八十的大寿特别邀请我,我就当做见家长也乐得同意。这是一个大雪初晴的rì子,当年的西安冬天会经常下雪,不像现在那么难,我很喜欢雪,因为它够纯洁。
余家村在西安的东郊灞桥镇。当年的汽车都是很是破旧的老爷车,空间狭小,四周的窗户没有玻璃,一到冬天寒风四溢,全车的人都会跺脚,搓手大声的咒骂。那天严凌穿了一件厚厚的红sè羽绒服,上了车就一直缩着脖子靠着我。我的身后是侯军和死皮赖脸非要跟着的高彬,两个人穿着带着毛领的军大衣,蜷缩着,俩人哈着白气扯着淡,活脱脱像两个逃兵。
我们顶着凛冽的寒风坐了整整一个小时多才到灞桥,平时到这里最多只要半个小时时间。从灞桥镇到外婆家的余家村需要步行很长一段田间的小路,没有车。但是我喜欢走在雪上的感觉,就像一个没有见过大海的人突然见到波浪一般,兴奋,开心。眼前的大地一片洁白,树上,田间。天空中的太阳照在雪上有些刺眼,路上没有行人,整个田野安静,和谐。
侯军和高彬走在前面不知道在聊什么,很兴奋的样子,高彬还不时回头jiān笑几声。我搀着严凌,严凌不断的给我介绍这些地方曾经的那些记忆,我很用心的听,在我的耳朵里,她的说话,她轻盈的笑是天下最美丽动听的声音。
余家村里很热闹,因为严凌外婆的家就在村子的东头,是进村必经的地方,这个院落的积雪除了屋顶以外都已经被扫的很干净了,院子的大门外挂着连个大大的红sè灯笼,很醒目,很远就可以听到院里已经是人声鼎沸。外婆家有一个很大的院落,听严凌讲,外婆家是整个村子的望族,在村子里面很有声望。院子里摆了20多桌酒席,我想整个村子有头面的人都到了吧。
“咋才来,你几个赶快帮忙!”一个肥胖的男人招呼我们,他就是严凌的后爸。我们很熟悉,他从来就没有把我们当做客人,每个月都会下令让我和高彬到他家里搬煤,那时候我们西安都是用蜂窝煤的。看着他屋前屋后的忙活着移桌子,满都大汗的招呼人,唉,真是难为了这个胖男人了。
“你俩去帮我爸!”严凌对着高彬和侯军下命令,然后拽着我进屋,笑嘻嘻的说,里面暖和。
严凌外婆家的屋子是很典型的西安民居的特点,传统的砖木结构,青砖,青瓦,木雕的窗棂和大门,古sè古香的,听严凌说,这是从民国初年就留下来的老房子了,村里面几次要帮外婆翻建,都被外婆拒绝,说这是祖宗留下了,里面的东西多了,不能忘本。几间偏屋是陕西民居常见的半边盖的结构,院落方方正正,就像西安人的xìng格那样直率和坦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