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定价(1/2)
黄小波将《江湖杂报》传给每个人看了一遍,每个人均是被里面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住,因此过了大半个时辰才都看完,顿时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起来。
黄小波刚开始还有些忐忑不安,后来发现众人似乎对这《江湖杂报》非常感兴趣,顿时有了信息,他示意大家先安静下来,说道:“我粗略算了一下,共三万四千余字,不知一份卖多少钱合适?”
众人都看着钟万泉,意思是让他拿个主意。钟万泉在里边年纪最大,江湖经验最为丰富,因此说出的话来非常有重量。
钟万泉扶须沉思片刻,说道:“这倒也是个赚钱的办法,但毕竟没有先例,因此首先让大家认可。至于价格,则不宜过高。”不愧是老江湖,说起话来留有余地。他说“这倒是个办法”,并没说这办法一定成功;他说“价格不宜过高”,意思是无论定高了卖不出去,或者定低了收不回本钱,都与他无关。
黄小波在职场混迹多年,如何听不出他的意思,当下说道:“钟老伯所言极是,定价不可过高,那么应该是多少呢?”
钟万泉皱眉不语。
“二两银子怎样?”黄小波试探地问。
钟万泉说道:“高了些。”
“五钱银子怎样?”
“低了些。”
黄小波大声道:“好!就定一两银子一份。”
众人面露难sè,均是不语。要知道一两银子不是个小数目,相当于当时贫苦人家十余天的口粮,花费这么多钱买一份虚无缥缈的东西,并不划算。如果卖不出去,分堂中的几百两银子便打了水漂,对于手头并不宽裕的神笔派无疑雪上加霜,这个罪名可万万担当不起。但若不同意,则是公开反对总堂使者,倘若这总堂使者记起仇来,今后给自己个小鞋穿,自己还怎么在神笔派落足?虽然在这儿挣得不多,但起码有口饭吃,也算是收入稳定的工作,来之不易啊。
但黄小波如此定价自然有他的道理。一来是受众人群合理。这《江湖杂报》是给武林豪客准备的,这些人有贩私盐的,有贩马的,有打家劫舍的,总之都是从事一份高危险高收入的工作,可不像神笔派门众那样囊中羞涩,一两银子对他们来讲算不了什么。二来是没有竞争对手。举一个例子,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还未出现都市报井喷的现象,那时无论各地方的报纸写的多么空洞、乏味,定价多么不合理,总会有人去买,从来没有发行的压力。因为报纸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传播信息,满足了民众对世界的知情权,有着广阔的市场。同样,在宋朝并没有一份专门写武林的专业报纸,可以说没有竞争对手,因此黄小波才敢于将价格定的如此之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