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万仞军(1/2)
把永嘉乡里所有的百姓编入保甲制度里面说起来十分简单,但是实际cāo作起来确实困难许多。每一甲每一保的甲长和保长如何选出来,兵丁如何挑选,今夏的生产如何进行都是要考虑的问题。没一点都看似毫不起眼,但是对于整个制度的稳定确实极为重要。
让郭澄之行军大帐运筹帷幄或者做做说客是他的本行,但是要他来处理这些行政事物就真的有点难为他了。但是在卢循手下的众人中,现在也就属他最适合了,其他人都是行伍出身,打打仗可以,让他们管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简直比用刀架在他们脖子上还困难。
当然卢循可以代替郭澄之,但是他早已经被这些毫无头绪,却又千丝万缕的事物给弄得头疼了,所以才有郭澄之从建康回来,立即把这些事物交给他办的事情出现。
无奈,郭澄之也只有硬着头皮继续干下去。好在徐道覆在攻克永嘉郡的时候已经把那些士族们差不多都杀掉了,没杀的也被放在了这些保甲中,让他们自食其力。整个制度慢慢的形成和稳固下来。
按照家有两丁则出一丁为保丁的原则,徐道覆从这些保甲中抽出了八千保丁,利用农闲时间加以训练,并从中选出了三千保丁作为永嘉郡常备的守卫部队,号为“永嘉军”。
正当徐道覆在永嘉训练永嘉军的时候,卢循等人则在临海锻炼着这一支新的特种部队。
经过一个月大强度的体能训练后,三千义军的身体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武装越野十公里爬上紫荆山顶也只需三刻钟的时间了,这还是在身体上背的重量增加了十斤的基础上进行的。
卢循对这种状况很满意,要知道对于这样一支军队来说在短时间内长途奔袭是家常便饭,若是没有一副好的身体,是如论如何做不到这一点的。
一个月后卢循在训练中加入了更加“专业”的训练方式,在体能训练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军事技能训练,让张士道等人教义军的战斗技巧,张士道等人的战斗技巧没有任何花哨可言,都是战场这个最好的“训练场”训练出来的杀人技巧。
另外卢循还专门嘱咐张士道让义军们训练团队作战技巧,毕竟个人的武勇在一个整体面前是发挥不了多少作用的,这个也可以多多少少弥补义军单兵战斗技术的不足。
逢双rì则让欧余把他们拉入括苍山拉训,欧余把自己在山中捕猎的所有的技巧都传授给了这些义军,包括如何一个人在山里依靠各种植物生存,如何辨识方向,如何挖陷进才能最有效,如何利用各种植物来隐蔽自己等等,活生生就是一堂山地战教学的大课。
同时欧余还让一直呆在括苍山中守卫的兰江峰的五百兵士给这些受训的义军们来一个突然袭击,培养他们的快速反应意识。
三千义军战士学习非常快,到最后欧余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教给他们的了。这群经受着种种训练折磨的义军士兵们更是摸索出了更多的在山地作战的经验技巧,这让卢循等人大叹:这些人还真他妈的聪明啊!
在义军已经比较熟悉山地作战的时候,卢循又把他们拉到了海边,反正临海郡就在海边上,随便找一处比较隐蔽的海滩就是了,让船工出身的义军水师将领张士道教他们熟悉水战的作战方式,当然体能训练也就因此变为了武装泅渡,并在其中加入了在烈rì下暴晒两个时辰的项目,几乎所有的义军士兵脸上和身上都脱下了两层皮下来,但依旧丝毫没有一个人叫苦,任由卢循给他们安排着一个个更为艰险的训练任务。
作为水战,熟悉各种战船的使用方式是少不了的,不管是大到十数丈能够承载三千人的艨艟战舰,还是只有几米长的斗舰冲船,义军们都熟练地掌握了使用技巧,这为以后义军能够由水路发起突然袭击奠定了基础。
在三千义军进行着水战训练的时候,卢循也丝毫没有闲着,他根据欧余在括苍山血战中杀谢晦所使用的鸣箭加以改进,创出了没有声音更加适合义军在偷袭时所使用的鸣箭;还有适合隐蔽战斗的匕首;能够套在腕上既可作为攻击暗器又可作为抓墙攀登的飞天神爪~~~~卢循是铁了心要把这样一支部队打造一支能够进行全方位作战的特种部队。
正当卢循这边这在忙着搞特训的时候,北边的山阳那边也传来了捷报:后将军刘裕以一万士兵击败了盘踞在山阳的刘轨军团,并在半路上伏击了来援的后秦军团,击杀数名领兵将领战果累累。
山阳兵败后,盘踞在山阳的众叛将都逃窜到了北边的国家。刘轨、司马休之、刘敬宣投奔了南燕;刘寿、高素,郭恭等投奔了后秦。历时半年的山阳叛乱结束,刘裕带着大量的战利品凯旋京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