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神机营(1/2)
按照卢循的设想,张贵又开始了他的敲敲打打的时光。听了卢循说的手榴弹的原理后,张贵也觉得自己手中这个铁疙瘩实在是太过于简陋了,如果自己能够造出如同卢循说的东西,那么在将来与晋军的战斗中就不会出现在武夷山中的那一幕了。
对于在武夷山中的惨败,张贵一直铭记在心,时时刻刻想着要怎么找晋军报仇。不只是张贵,所有从那次撤退中幸存下来的万仞军士兵都希望再能够前往江州,攻打王元德指挥的晋军。
为此,刚刚从重伤中恢复过来的欧余还多次要郭澄之向卢循转达自己再战要求,卢循现在的位置属于高度机密,在永嘉临海两郡中也只有少数人知道确切的位置,一切都是按照最高的保密标准做的。
卢循知道将士们的求战心理,其实他自己也非常想要返回武夷山,重建万仞军的基地。武夷山大溃败之后,卢循专门就万仞军战败的原因与徐道覆还有郭澄之进行了商讨,最后得出的结论有二:
第一是万仞军没有一个稳固的可以供应万仞军需要的基地,这是万仞军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因为王元德开展的是全方位的封锁,按照以前以劫掠发展起来的万仞军没有了生活物资,也就使得他们在战斗力大大下降了。
第二是晋军中有越族士兵的帮助。本来按照卢循的设想,在山地战中专门训练出来的万仞军在武夷山中本应该纵横驰骋,虽有晋军的封锁但也因为地域太大完全可以突围的,但是因为越族的存在,使得万仞军的这个优势完全成为了劣势。比起对于武夷山的熟悉度,万仞军根本就无法与生于斯长于斯的越族相比。
在返回永嘉郡之后,卢循一直在思考怎么样重返武夷山的问题,自从通过与徐道覆还有郭澄之的分析之后,他知道了如果要在南方这个丘陵广布地形复杂的地方发展出自己的根据地,就必须建立稳固的万仞军根据地,而且必须取得越族的支持,至少不是敌对了。
对于与越族的关系,郭澄之和徐道覆虽然知道他们很重要,但是对于卢循要与他们建立友好关系有点不以为然。自秦朝,zhōng yāng政权开始在南方设立桂林象郡等三郡开始,南方的各个民族就已经开始了与汉族的融合过程。
这个过程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达到了顶峰,各朝的统治者都把使越族与汉族的融合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因为越族士兵的山地适应xìng,吴国君主孙权还多次把越族整个整个的部落拉入到军队之中,或者把他们从自己居住的山区赶出来,让他们与汉族一起耕作繁衍。直至南北朝末期,南方已经没有了越族这个民族的称呼了,他们完全融入到了汉族之中了。
但是在这个时期,越族作为一个仍然dú lì的名词还是存在了,在汉人中,除了和越族一起耕作生活的汉族外,其余人对于越族还是抱着轻视和鄙夷的态度,如果不是为了对付万仞军,估计王元德是绝对不会与越族头领打交道的。
对于徐道覆二人的态度,卢循完全可以理解,毕竟华夷观念早已经深入人心了。只是这个时候卢循对于越族的作用看得很重,而且越族确实本来就是华夏民族的一部分,虽然有传说说越族的祖先是蚩尤,但是蚩尤与黄帝的战争不过就是一个民族内部为了争夺统治权的斗争,不管他们谁打败谁,我们还是一个民族不是?就像后世的国党与共党的战争一样,难道他们的成员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
况且重生前的卢循原名叫欧阳玄,欧阳一姓起源于越王勾践,而越族之中现在还有不少是越王勾践的后代,你这叫卢循怎么不会把越族看得很重呢?中国人都是重血缘关系的。
在卢循的极力灌输之下,徐道覆和郭澄之勉强改变了自己的这种观念,虽然仍然觉得有点别扭,但是还是接受了卢循的与越族交好的想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