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坐观成败(上)(1/2)
吴魏两国在沟通无效的状况下终于开战而导火索却是中原名士荀勖的身亡。
吴人把荀勖和几百名魏国侍从一路送了楼船之。然而船还没到北岸便在江心发生了事故。三层高可容纳八百人的巨大楼船不知道什么缘故开始漏水随即缓缓的沉没在了长江之底。
包括荀勖在内的数百魏人皆死于江中吴国方面却是毫无损失——船是魏国的船的人也是魏国的实在和吴国没有什么干系。
吴国表示不干我事魏国却不这么想。荀勖在江东之时就被吴人封锁了消息。好不容易能返回故国又恰恰遇到了船只沉没。天下的事情没有这般巧合的吴国必定是包藏祸心与这事儿有所瓜葛。
那三层高的战船是魏国水师中的大船更是为了彰显魏国的威风才由魏主曹奂准许使用的。
无论是船身质量还是船工手艺都足以应付普通的渡江。不是你吴国做了手脚这船会无缘无故的沉没?
二虎相争必有一伤蜀汉在这个时候明着协助东吴实际采取的也是坐山观虎之态势。
斗具尽数被毁的消息随着荀勖的离世变得只有江东和蜀汉知晓。这事情瞒得住一时但绝瞒不过太久。毕竟知道事情的人实在是有些多了就算吴国加大控制的力度纸终究包不住火。
蜀汉的力量更是有限在南方和雍凉边境投入大部分兵力之后能支援吴军的兵力也实在是有限。无奈之下只好有庞宏带着一支蜀军游走于吴国外围作为声援暂时震慑魏军罢了。
战事持续数月南阳地区的吴兵已达到了十万之众勉力抗衡司马昭的强势压境。陆抗早在被任命为荆州北部督时就着手布置防线依据每一座城池筑起大墙和密集的工事来防御魏军。
就算你司马昭兵力雄厚可城池之外尽是防御工事工事不拔魏家铁骑便无用武之地。纯粹用步兵硬推吴国兵力不占优势但也顽强抵抗每一处工事每一寸土地都要消耗大量的敌军才肯放手。
骑兵占据了魏军的两到三成这可是魏国压箱底儿的骑兵了。无奈偏偏只能看热闹余下的魏军比吴军也多不了一两万本是优势兵力的魏国因此陷入了苦战之中。
蜀军数月来只是虚张声势吴人看着头疼魏人看着也不觉得烦了。若这支蜀兵真的是那支无坚不摧的队伍恐怕早杀过来了还会忽左忽右的造势么?何况江东也有谣传蜀汉的斗具只是一次性的消耗品经过次大战后尽然全毁。结合实际战况一分析这谣言还真有可能。
战火可不止荆州一处由于吴国丢失了淮南地区的江北防线因此潘翥和楼玄的守军只能据守濡须口。国内的战船倒是无数可兵力早已入不敷出平定山越之后吴国内部尽量多留些兵力镇守这便苦了荆州方面。
用荆州单独抗衡司马昭的大军这是非常吃力的举措也是无可奈何。荆州大肆的征发兵役补充百姓负责运输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都是极大的透支。南阳就像是一个绞肉机吴魏两国的战士没完没了的消耗在其中而战事的进展非常的缓慢。
南阳是吴国北伐的胜果更关系江夏方面的成败因此吴国倾尽全力也不愿意丢失掉这重镇。另一方面南阳直接威胁到许昌也阻碍了魏国恢复故土的重要道路魏人也是势在必得!
吴国疲于在南阳和魏军作战江夏的守军却是危在旦夕。两淮的魏将王基看到吴国在江东的守军无力北于是挥军转而向西攻取江夏郡。
江夏守将留平带着三万吴兵奋勇作战然而无论智略还是兵力都不及魏将王基可谓是连战连败只好固守不出期待新野方面的支援。
然而荆州军根本是力不从心分兵来援只是一个幻想留平带着吴兵死守不降足足与王基抗衡了数月。除了石阳之外的江夏驻地尽数被魏军夺取就连江夏地区的码头港口也在魏人的掌控之中。
天无路入地无门甚至水路也被断绝留平和吴军都是绝望。面对如此困境吴国能调动的仅有潘翥和楼玄屯驻在濡须口的军队。吴国战船入山横行长江无忌可谓是三国之最——不过登岸作战救援江夏战船就用不了。
潘翥楼玄二将率领吴国水军连续尝试登岸江夏或是攻取淮南围魏救赵然而兵力不足战力不堪损兵折将之后只能望城兴叹。
很快石阳城破的消息传来留平和一众吴军将士战死在城中竟无一人投降。吴主孙亮使举国法丧来祭奠殉国的将士们。回到宫中便是破口大骂从蜀汉出工不出力到马觅的踪迹皆无再到陆喜出的烂点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