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左右拜相!贵不可言(1/2)
初九想到此处,不由是看了一眼小师妹林茗儿!
林茗儿微微吃惊,暗道:“怎么是看我?莫非小师兄又是有什么鬼点子?需要
我演戏配合?”不过,她竟然是第一次对初九生出没有多少信心来!
因为她知道燕不朱棣乃是绝世藩王,身边猛将如云,燕云十八骑乃是第一等的
能抵挡+万雄兵!那么第一智囊道衍法师的智慧只怕乃是满天北斗星光,初九小师
兄这般摆明单挑,是否乃是鸡蛋撞石头?即便也是聪慧无双?
她可是忘记了上月,她与初九两人演双簧戏,居然是将老圣上朱元璋说得清然
悔恨的!那次乃是她主攻,唱黑脸:初九主劝慰,唱白脸,这回,显然是反过来了
啊!
“道衍法师上知天文,下通地理,一定是知道当年北宋太宗,真宗轶事吧1在
下乃是山野小子,却也知道一些历史,想就历史上一些继承皇位人选切磋一下!”
初九轻声问道。
“北宋太宗?”道衍微微一笑,暗道“我乃是精通帝王之术,学富五车,才
高八斗,怎么会不知道北宋太宗?也不知道这初九少年要问什么?我日是全方位说
上一通,显得我博闻无双1不为燕王府落下话柄!”
于是,他滔稻不绝道:“宋太宗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在
其兄弟中,除去早夭者,太宗排行居中,比太祖小十二岁岁时,参与陈桥
兵变,拥立其兄赵匡撒为帝,参与太祖统一四方的大业。后太祖驾崩,三十八岁的
赵匡义登基为帝,是为太宗,在位共二+一年,五十九岁去世,是宋朝的第二个皇
帝!”
林茗儿暗暗与自己所知印证,这道衍法师所言丝毫不差,便也只有点点头,却
是听见初九问道:“不知大师如何评价太宗皇帝?”
“不知道少侠说得哪方面呢?北宋太宗即位后,继续进行始于后周周世宗时的
统一事业,统一北汉,居功至伟!又是鼓励垦荒,展农业生产,扩大科举取士规
模,编纂大型类书,设考课院、审官院,加强对官员的考察与选拔,进一步限制节
度使权力,力图改变武人当政的局面,确立文官政治。这些措施顺应了历史潮流
为宋朝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伯是因为急功好利,几次北伐攻辽都受挫,太宗转
而执行守内虚外的政策。不过,晚年政治大计循规蹈矩,使宋朝渐渐形成了‘积贫
积弱’的局面,给宋代社会的展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太宗的去世,标志着宋朝
开创局面的结束,守成时代的到来。”道衍倒是公正严明,娓娓道来I
只是他到底不知道初九要问的侧重点乃是哪一方面,说话之时,只是看初九反
应,哪知初九喜怒不形于色,竟然是捕捉不到任何消息!
然而初九冷笑一声道:“可是大师似乎有一件事未说!太宗**之谜!按照历
代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太宗皇帝根本是与大宋皇位无缘的,但最后却是他继承
了他大哥宋太祖的皇位,不知道道衍法师如何看这个问题?”
“哈哈!”道衍法师明显是有些小看初九,以为初九主要目的就是问这个谜
团,不由是胸有成竹,微微一笑道:“原来初九少侠想问的是‘烛光斧影
匾之盟,的千古谜团吗?”
关于“烛光斧影”,初九,林茗儿都是知道,四百年前的宋太祖开宝九年+月
十九日夜,宋朝的缔造者太祖忽然驾崩,年仅仅五十岁。两日之后的二十一日,宋
太祖有皇子德能兼备却是无缘皇位,居然是晋王赵匡义即位,这就是宋太宗。宋太
**年而逝,宋太宗**又不合情理,并非宋太祖的几个皇子**,这于是引出一
段千古之谜。
林茗儿轻声说道:“晚辈在点苍山上知书楼中有见到记载流传下来的烛光斧影
卷宗,乃是写道‘大宋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夜,大雪飞扬,太祖命人召时任开封府
尹的晋王匡义入宫。匡义入宫后,太祖屏退左右,与匡义酌酒对饮,商议国家大
事。室外的宫女和宦官在烛影摇晃中,远远地看到匡义时而离席,摆手后退,似在
躲避和谢绝什么,又见太祖手持玉斧戳地,‘嚓嚓,斧声清晰可闻。与此同时,这
些宫女和宦官还听到太祖大声喊:‘好为之,好为之。’两人饮酒至深夜,匡义便
告辞出来,太祖解衣就寝。然而,到了凌晨,太祖就驾崩了。得知太祖去世,宋皇
后立即命宦官王继思去召皇子赵德芳入宫。然而,王继思却去开封府请赵匡义,而
赵匡义也早已安排精于医术的心腹程德玄在开封府门外等候。程德玄宣称前夜二鼓
时分,有人唤他出来,说是晋王召见,然他出门一看并无人,因担心晋王有病,便
前来探视。二人叩门入府去见匡义,匡义得知召见,却满脸讶异,犹豫不肯前往」珍饮他应当与家人商议一下。王继思催促说:‘时间久了,恐怕被别人抢先。’三
人便冒着风雪赶往宫中。到皇宫殿外时,王继思请匡义在外稍候,自己去通报,程
德玄却主张直接进去,不用等候,便与匡义闯入殿内。宋皇后得知王继恩回来,便
问:‘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却说:‘晋王到了。’宋皇后一见匡义,满脸愕然
但她位主中宫,亦晓政事,心知不妙,便哭喊道们母子性命都托付于官家
了。’官家是对皇帝的称呼,她这样喊匡义,就是承认匡义做皇帝了,赵匡义也伤
心流泪说:‘共保富需,不用担心。’于是,赵匡义便登极为帝。”
洛止寒也难得插言道:“宋太祖之死,蹊跷离奇,但宋太宗抢在德芳之前登基
却是事实。太宗的**也就留下了许多令人不解的疑团,因此,历来便有太崇毒死
太祖之说。太祖本人身体健康,从他生病到死亡,只有短短两三天,可知太祖是碎
死的,而匡义似乎知道太祖的死期,不然他不会让亲信程德玄在府外等候。不管如
何光斧影,算是疑惑重重了!”
道衍哈哈大笑道:“诸位少侠也是说‘烛光斧影,乃是千古涟案,我们又何必
在其上花心思,就让它随风而去吧!”
初九无缘无故扯上宋太宗名不正言不顺**,当然是有问题,他是在旁敲侧击
燕王朱棣1别也妄想名不正言不顺篡位登基1
因此初九又是笑道:“宋太祖不明不白地死后,太宗为了显示其即位的合法
性,便抛出了其母杜太后遗命的说法,即所谓的‘金匾之盟,。说杜太后临终之
际,召宰相赵普入宫记录遗命,据说当时太祖也在场。杜太后问太祖何以能得天
下,太祖说是祖宗和太后的恩德与福荫,太后却说:‘你想错了,若非周世宗传位
幼子,使得主少国疑,你怎能取得天下?你当吸取教训,他日帝位先传匡义,匡义
再传光美,光美传于德昭,如此,则国有长君,乃是社租之幸。’太祖泣拜接受教
训。杜太后佰计粼普将遗命写为誓书,藏于金匾之中。然而,由于年代久远,‘金
匾之盟,的重重迷雾也未能揭开,后人推测是太宗和赵普杜撰出来以掩人耳目
的!”
说到这里,道衍法师却是插言道:“那么,谁又知道到底太祖是否有传位匡义
之意呢?据说太祖每次出征或外出,都让匡义留守都城,而对于军国大事匡义都参
与预谋和决策。太祖曾一度想建都洛阳,群臣相谏,太祖不听,匡义亲自陈说其中
利害,才使得太妇改夺十竟_匡义曾患病,太祖亲自去探望,还亲手为其烧艾草治
病,匡义若觉疼痛,太祖便在自己身上试验以观药效,手足情深,颇令人感动。太
祖还对人说:‘匡义龙行虎步,出生时有异象,将来必定是太平天子,福德所至
就连我也比不上。’有人便以此推测太祖是准备将皇位传给弟弟匡义的!”
他这么说,无非乃是说明即便是名义不正的材也是可能生的!在他与初九
的论证中,假想朱元璋便是宋太祖,燕王朱棣乃是不合**,皇太孙朱允坟才是合
理继承人!
初九冷哼一声道:“但是,这样的说法难以经得住推敲,无非是后人的臆测而
已。姑且不论太宗是否毒杀太祖,是否编造‘金医之盟,,这种兄终弟及的皇位继
承方式与华夏神州传统的父子相传相比,可谓名不正,言不顺。因此,太宗**后
先要采取系列措施来安抚人心,巩固帝位。太宗一即位,就改年号为‘太平兴
国’,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业。对于此次皇位更替中涉及的关键人物,都做了一
番安排。他任命其弟赵廷美为开封尹兼中书令,封齐王!侄子德昭为节度使和郡
王,德芳也封为节度使。太祖和廷美的子女均称为皇子皇女,太祖的三个女儿还封
为国公主。太祖的旧部薛居正、沈伦、卢多逊、曹彬和楚昭辅等人都加官晋爵,他
们的儿孙也因此获得官位。而一些太祖在世时曾加以处罚或想要处罚的人,太宗都
予以赦免。”
他说到这里,是看了一叩燕不朱棣与道衍法师,似乎在请求若是以后燕王朱棣
篡位成功,也是要善待朱元璋,朱允炊旧臣!
也似乎通过‘这种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方式与华夏神州传统的父子相传相比
可谓名不正,言不顺,来是警告燕王朱棣的皇位继承方式也难堵住映映众口!
是啊,燕王朱棣只是皇四子,非皇太子,皇太孙!
徐王妃早听出苗头,只是暗赞不已,初九现在居然变得这般通晓事理?竟然是
可以与夫君,道衍法师舌战?小说整理布于
她乃是巾帼英雄,却是绝对不想丈夫背上篡位的千古骂名1毕竟乃是大明第一
功臣徐达之女,事理明白之处,实在是远远过任何人!
林茗儿心思烂漫,却是道:“但是宋太宗更注重培养和提拔自己的亲信。其
实,太宗早在**前就已经紧锣密鼓地进行布局。太宗任开封府尹长达+五年之
久,正是韬光养晦之时,他在此期间组织了一股举足轻重的政治势力。据记载,光
晋王的幕府成员便有六十人之多。与此同时,赵匡义还有意结交不少文官武将。即
便是太祖的旧部,诸如楚昭辅和卢多逊等掌握实权的朝中要员,太宗都着意加以结
纳。这两人都与太宗关系密切,在太宗**后都升了官。太宗林后,其幕府成员
如程羽、贾淡、陈从信、张平等人都6续进入朝廷担任要职,慢慢替换太祖朝的大
臣。此外,太宗还罢黔了一批元老宿将如赵普、向拱、高怀德、冯继业和张美等
将他们调到京师附近做官,便于控制。最为不好的是,太宗改变太祖朝政局的最重
要的错施当是扩大科举的取士人数,他在位时期,第一次科举就比太祖时代最多的
数字猛增了两倍多。科举使不少有才华之人都有机会入仕,况且太宗朝取士多,而
一旦被录取,士子们便青云直上,这些‘天子门生,出任各种职务,无疑对太宗心
存感激,心甘情愿地为新皇帝效力。这样,即使当时朝野内外对太宗的**有诸多
非议,太宗也能够把权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将整个朝廷逐渐变成服从自己的
机构声烛影匾之盟,则成为了后人永远猜不透解不开的谜团
啊!”
燕王朱棣知道初九与林茗儿在含沙射影指他若是篡位,便是名不正言不顺,现
在警告自己不要暗中培养篡位**爪牙,他一直不多言,现在又是笑道:
是四百年的事了,何须再议?”
“王爷此言差矣!”初九力争道:“唐太宗有矛了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我们岂能不知?王爷文武双全,是否乃是刻意忘记呢?”
他又是若有深思看了一眼道衍法师,轻声问道:“大师岂是不能从宋太祖宰相
赵普身上找到什么影子?”
道衍法师一愣,他当然知道宰相赵普在宋太祖,宋太宗之间的地位!原来太宗
**,不管太宗如何在文治武功上谋求越太祖的地位,但终太宗一朝,却始终无
法摆脱太祖的阴影。太宗材之后,面对的一个头疼问题就是如何对待此后的皇位
继承。按照‘金匾之盟,的约定,廷美是皇位第一继承人,并由廷美传回太祖之子
德昭。这是太宗所不愿意看到的。自古帝王传承多为父死子继,太宗也不例外,自
己从大哥手上**,却是想要传给自己儿子!为此,太宗绞尽脑汁,力图一一排除
传子过程中的障碍,走过了一段充满风波曲折的历程。因此所谓的金匾之盟可能是
太宗、赵普捏造出来的,虽然一时能掩人耳目,但最终限制了太宗传子的愿望。这
还得靠太宗和赵普自己解开这道难题。在此过程中,太宗逼死弟弟和侄儿,逼疯长
子,其间的无奈、痛苦也许他再也不愿重受一遍。赵普在太宗定储一事中扮演了极
为特殊的角色。太宗曾以传国之事询问赵普的意见。赵普一生读书不多,但好读《
论语》,并从中学到一些治国之道。他曾对太宗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
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因此他以‘以半部《论语》治
天下,而闻名于世。赵普在太祖时代以佐命元臣之身份在中枢机构**达十年之
久,与太祖私交甚好,被其视为左右手。太祖时代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陈桥兵变、
杯酒释兵权、制定统一战略等事上,赵普都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赵普的权势甚
至一度在晋王匡义之上。他曾经还反对过太祖传位晋王匡义的意图。因此,他与太
宗的关系极为微妙。太宗*普的地位已远远不及太祖时代,颇受压抑和冷
漠。太宗要维护自己的权力,对赵普这样的太祖旧臣自然心存猜忌,何况两人还曾
是政敌。然而,赵普是开国元勋,太宗要安抚人心,自然需要利用这样的元老重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