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守卫平安县(一)(2/2)
进入内院,才发现这县衙真的很是寒酸,外面最起码还是泥砖做体,稻草作瓦。而里面,直接原生态的原木直接立成,那不规则的原木,造成墙体缝隙非常大,也不知晚上睡觉风大不大?
就在秦良错愕的时候,李宗厚大笑着从里面走了出来,“大侄子,我果然没有看错你,一看你就知道是个将才!你偷袭粮仓的事情,我已经知道了,果然了不得。”
说完,狠狠地在秦良背后猛拍了几掌,差点没把秦良打得吐出血来。
秦良咳嗽了几声,抬起头再看时,才发现这李将军左肩有被白布裹着,似乎是受了伤,“将军,你这是……”
“一点小伤,没有关系。”说完,这李宗厚咧着嘴大笑,“诶,真是可惜,当时如果不是有人放冷箭,我就把他的头给拧下来了。”
“还说小伤,你知道那箭插的多深。”从里面跑出来的李绥儿埋怨道,话一说完,看到秦良站在旁边,很是不客气道,
“让你去烧个粮仓,你用得这么久吗?如果你没把父亲的弓箭手带走,我父亲至于受伤吗?”
圆圆的脸,细细的腰,弯弯的眉,薄薄地唇。头戴花冠,着一件淡黄生色销金绣衣,扎着仙人髻。
看到如此模样的李绥儿,秦良不由得呆了,真是漂亮呀。这女子,我绝对要了。
“看什么看!信不信,我把你的眼珠子挖下来。还有,你自认为烧了人家的粮草,其实,那里根本就没有粮草,你知道吗?这是个计,这是个计!白痴!”李绥儿粉脸怒气冲冲。
什么,是个计,不可能吧?明明自己遭到了那么顽强的反抗,怎么可能是个计?如果真是这样子的,那么自己带进城来的那些西夏兵,会不会也是个计?如此一来,这跟特洛伊木马,不就很像了?
秦良想到这里,脸不由得渗出汗水来,“将军,那些西夏降兵,你打算怎么处理?”
“还能怎么处理,在你来县衙的时候,已经全部杀了。如果此次,我们可以活着出去,他们的头颅也一并送往京城。好了,别站在这里了,你是我的文人,来进来和这些县令好好说说,跟他说话,实在太累。”李宗厚说完,拉着秦良便往里走。
敌人已经降了,再杀,是不是……还没等秦良想出什么来,人已经被拽进了大堂。
刚到门口,李宗厚回头对紧紧跟随的王二柱道:“你就不用进来了,在外面等着。”秦良也点头微笑,这王二柱,便怪怪地站在外面。
秦良一走进去,发现这间公堂,很是简单。
正中央有一块匾额,四个苍劲有力的楷书大字“青天白日”,匾额下方一张木案,案上整齐的摆放着县令所用之物,令筒,惊堂木,文房四宝……
木案后方,一张高背椅上坐着一个脸色铁青,花白胡子的精瘦老头。而在老头的正前面,摆着八张椅子,上面已经坐满了人,左边清一新儒生打扮的文人,右边则是铠甲着身的武将。
而在八人与老头之间,有一张椅子空着,秦良一看,料想着应该是李宗厚所坐。
按照当时宋朝以文压武的体制,虽说这名小县令只是区区八品,李宗厚无论是职官还是散官都是从五品。但,让李宗厚坐在他的下手,也属正常。
李宗厚坐到那张空椅子上,道:“来人呀,拿把椅子上来。”
“慢着!公堂之上,难不成闲杂人等也可以就坐?成何体统!”说这话的,正是平安县令杜如山,那名精瘦老头。
杜如山,现年八十余四,任知县四年。天资陪慧的他,其实,在太祖朝时就已经中得进士,但当时宋朝的科举不同于元、明、清三代,只要你会试过了,接下来的殿试,无论结果多差,也可以混个三甲,同进士出身,谋个一官半职。
宋初,殿试,皇帝是真的会来出题目的,虽然都是一些口头题目,但看得出皇帝很重视。杜如山对于皇帝的问题,回答的非常不错,但太祖,太宗,包括先皇,都以杜如山面色饥黄,以“量有才亦不堪大用”为由,从而弃之不用。
但只会读书的杜如山,别无他法,只得改名另考试,也不知道改多少个名字,多少次进京,换来的结果都一样,“量有才亦不堪大用”。
当杜如山八十岁高龄时,年幼的当今官家,感动于杜如山的执著,体恤他这个老人家,便让他殿试通过,任职于平安县,正八品县令。
秦良不知道这位老头子的故事,只是知道,这位老头子,竟然打算让自己站在这里,怒道:“我多少也算是天子门生,在公堂之上,莫非连坐的权利都没有?难不成,还得像犯人一样,跪在下面?”
“哦?天子门生,不知这位少年,现有何功名?”杜如山抚摸了一下,自己已经很是稀疏的胡子问道。
“无功名,但多多少少还是读了几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