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八章 疯狂金融实验(2/2)
由于近40余年来的美元本位制,从某种程度上讲,美联储相当于世界的央行。众所周知,美联储2008年启动了几轮史无前例、令人瞠目的信贷扩张,之后一拖再拖下,终于2015年12月16日羞涩地把联邦基金利率抬高了0.25%,加息开始了、信贷收缩看似要开始了。且不说其它地区,美国股市在2016年头两周就跌了近10%,如果联储真的敢于保持加息的步伐,那股市继续挤泡沫的节奏是可期的,债市、房市等亦同此理,随后的经济衰退和危机也是不可避免的。
正当美国的主流媒体将美股暴跌归咎于中国股市、朝鲜氢弹等外因时,一周前发生了有趣的事:美联储达拉斯分行前主席richardfisher在接受bc(美国主流的财经电视台)直播采访时吐露了联储之前的信贷扩张是为了产生所谓的“财富效应”而刻意吹起股市的泡沫,其中一位主持人显然是听到fisher的回答后受到了惊吓,毕竟之前联储对此都是不承认的(“股市好那是因为美国经济好哟”),这位主持人随即质问fisher联储是否该为股市的泡沫膨胀道歉?fisher赶紧试图为自己洗白,答道:“我可是给qe3投了反对票的啊。”(qe3是联储的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简言之:印钱)——我帮fisher先生翻译一下,他的意思是:我支持了qe1、qe2,只给泡泡吹了两口气,第三口可不怪我啊,qe3要怨伯南克、耶伦等人。
在bc上出现这种肺腑之言还是挺难得的,因为bc这种主流媒体几乎总在鼓吹歌舞升平的景象;我的印象中bc那弥漫着主流的凯恩斯式论调的屏幕里,唯有那位犹如异端般存在的ritelli是值得称赞的。如果您关注金融与经济的话,建议少看主流媒体,有英文阅读能力者该多看zerohedge,对您的认知与精神健康有益。
现一股经济危机袭来之势,该如何是好,是否如主流所说的该继续动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刺激经济?这其实是长痛与短痛之间的选择——好比吸毒;信贷扩张如同给经济吸食毒品,吸了毒很爽很嗨,但当停止吸毒后,身体会产生戒断症状难受不已——那此时是该忍住毒瘾戒毒,还是该继续吸下去以缓解一时的不适?奥地利学派的主张乃忍痛戒毒,即认为面对经济的下行,应由市场自发清算才是长远之计,因为知识终究是分散的,尽管暂时会有阵痛。相反,主流的主张实则是再吸两口、舒服要紧,即认为刺激总需求、谨防通缩是重中之重,这么做也许能在短期内使经济呈现“复苏”的迹象,但治标不治本,而且是一场不道德的财富转移,最终,这只是将更大的危机留给未来,恰如吸毒者为维持满足感而不断加大吸食剂量,直至身体崩溃死亡。
作为个人,预防危机的最佳方式之一是将一部分财产以黄金白银的形式储存(最好是实物,而非一纸凭证的iou,通常推荐占5%~10%的投资组合)。其实在投资界,很多大佬对黄金都有着高度的重视、对金银的意义也有着深刻的理解,响当当的名字譬如,paulsinger、johnpaulson、raydalio、stanleydruhoicetheory)对此有专门解释:集中的利益与分散的成本(tratedbesanddispersedcosts)。
假设,美国农业利益集团游说政府提高进口小麦的关税,以保护本土种植小麦的农民。关税提高后,原先相对价更高的美国本土小麦占据了更多的市场份额,现美国3亿民众买面包、面条等小麦制品更贵了一些,平均下来一人每年要在这上面多花10美元。这10块钱微不足道,一年多花这一丁点钱,对绝大多数人不疼不痒。然而,3亿人每年每人多花10美元,总和就是每年30亿美元的巨款。美国消费者多花的30亿美元当然与外国小麦农夫没关系;这其中除了政府征收的一部分关税,更多的部分都进了美国小麦农夫的腰包——为了每年增添几十亿美元的收入,规模只有几万人的小麦农夫组成的利益集团有很大的动机与激励去游说政府提高关税,这是集中的利益;另一边,3亿美国人几乎都对每年多花10块钱毫无所谓,这是分散的成本。最终,一个降低经济效率与生活品质的关税,顺理成章地出台了。
美国19世纪的经济学家亨利·乔治(henrygee)针对贸易保护主义有过一句极其恰当的经典评判:
roteteachesusistodotoourselvesintimeofpeacewhatenemiesseektodotousintimeofwar.
贸易保护教给我们的是,在和平时期,用敌人在战争时期试图对待我们的方式对待我们自己。
最好的关税税率,不多不少,就是0%。自由交易一定是双赢的,这没有任何例外,相反,关税等限制自由贸易的干预都是双输的政策;它不仅伤害了外国商家的生意,也损害了国内广大消费者的利益,而受益的只是占少数的利益集团人士,其余的人都变得更穷了一些。(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