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章 教育不等于上学(2/2)
自由意味着自我拥有。
自由意味着不侵犯。
自由意味着责任。
外二篇关于资本主义的三个流言
关于资本主义,有三个流言可谓相当普及:
支持资本主义是为企业着想、替商人撑腰。
资本主义导致收入分配不公。
资本主义是近年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
这三个流言在国内外都相当常见,那它们错在哪里?针对这三个误解,我作以下简答:
(1)资本主义的核心是私有产权和自由市场。自由市场意味着商家之间的自由竞争,商人们为了挣钱,都要比拼着提供更好的产品与服务;这个过程能使商品和服务更物美价廉,所以,消费者受益。但这对各个商家企业自身来说是残酷的,因为它们必须努力保持竞争力以免被市场淘汰;资本主义促使商人奋力创造价值,也正因如此,有些企业和商人并不喜欢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形式对自己的鞭策——他们希望限制别人跟自己竞争。
合法地阻碍别人参与竞争的方式是请政府介入,通过立法抬高门槛、加重审批、强化管制,尽量将未进入市场的潜在竞争者排斥在外、将市场内的中小竞争者排挤出去,而抬高的门槛与增加的成本对大企业的影响相对而言微乎其微。因此,有财力、有人脉的大家伙往往会是这类政策法规的推手,甚至有的法案干脆直接由巨头企业草拟了。这种权力对市场的干预滋养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垄断(自由市场中角逐出来的所谓的“垄断”巨头则与此完全不同)。这个使享有特殊利益的企业舒舒服服过日子的制度,早已不是资本主义了。
(2)人与人之间的素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人与人之间所创造的价值也会各不相同。在资本主义下,无论你是勤奋努力还是天资过人,只要你创造的价值越大,通常你收入的回报越多。如此导致的收入差异,在我的世界观看来不能称之为不公。
更重要的是,“分配”这个词暗示着有一个中央的人或机构掌管着所有财富,并由它负责财富分发的比例。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并不存在一个负责分配财富的中央分配者;每个人的收入都由市场决定,即由无数的个体在千千万万的交易中生成。所以,如哈耶克所说,当有人声称资本主义导致分配不公时,这就好比说“蓝色质量大”、“石头有道德”这类语法正确但毫无意义的句子。
人们指责资本主义“分配不公”实际可能是对贫困人群的担忧,那如何能改善穷人的处境呢?最有效、最可持续的方式恐怕是更多、更深入的资本主义。人类从19世纪初开始,财富发生爆发式增长,大量人口脱离贫困,这并非因为19世纪突然爆发大量打壕分地或忽然出现大量慈善福利,而是因为资本主义的萌芽、市场的繁荣、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把蛋糕做大才是首要的,况且自愿分享现有蛋糕的慈善捐赠在资本主义中毫不罕见——人越是富有,才越有能力和意愿去资助他人。
(3)2008年前后震撼世界的次贷危机压根儿不是资本主义的错。次贷危机的根源有两点:
一,美国政府积极干预房贷市场,向本来不该得到住房贷款的人增发法定贷款,因此很自然地,出借方会降低对贷款人信用标准的要求,也会放松资格审核的要求。
二,联储为了扭转2000年纳斯达克泡沫破裂以来的经济低迷形式曾一路下调利率,并将利率压低在1%的水平直至2004年,此一轮信贷扩张为下一个泡沫埋下伏笔,那就是当时如日中天、高歌猛进的美国房市(2008年危机后联储实行了零利率+量化宽松的重磅信贷扩张,意图“救市救经济”——没错,聪明的你一定发觉到又有泡沫了,而且是更大的泡沫)。
以上干预都不是资本主义应有的行为,那凭什么将危机怪罪于资本主义呢?其实许多人所反对的是“权贵资本主义”,但“权贵资本主义”这个词有极大的误导性,因为它并不是一种资本主义——更准确的称呼是“官商社会主义”,即权力与商业串通下,对资源进行的分配。比如,当金融危机发生后,很多大而不倒(toobigtoofail)的企业获得美国政府援助,避免了本该到来的清算,这相当于让全国人为那些企业的损失买单——这严重违背了资本主义的理念;在自由市场中,每个人都该自负其责、自负盈亏,该破产的破产,该血本无归、就血本无归。
人们对资本主义的认识还存在着很多误区。为资本主义辩护,实际是为自由与繁荣辩护。(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