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二节、领军人物(1/2)
第六百三十二节、领军人物
自从贞子放出消息,说我在为她创作另外一个故事之后,整个亚洲的动漫爱好者们就都眼巴巴的盯着我的一举一动,可能是这些年忽悠他们的次数实在太多了,谎言说多了就没人信了。所以无论总部这边怎样解释,人们就是不相信我还没有动笔。要不是我这里的保密工作相当优秀,恐怕各种抢先版的文档就已经满天飞了。王秀深知这样藏着掖着也不是个事,所以干脆就开始整理稿件准备按轻小说的套路发行个文字版。而且还是在自家的文学网站上直接放出vip章节。
“没有一丁点的公众章节,只有几句话的介绍你就想让人们掏腰包啊”
当事人对我的感叹那是相当的自豪,以至于看见我合拢不上的下巴竟然还有闲情伸手托了一把:“那当然,既然我们不先发行实体书,自然就要完全收费,谁让作者是你呢。”
还别说,她这种自大的做法只是在网络上引起了很小的一段波澜,大多数网民都很自然的接受了这种破例的做法,当然想掏钱的人会很痛快的购买电子版,不想花钱的人也会耐着性子的等着盗版,不过自从我的形象发生转变,全国人民都觉得我是个心系天下的爱国商人之后,网络上的盗版网站就悄悄地转变了自己的经营方式。整个中文网络上都很“自觉”地等着原稿发布一周之后才逐渐跟进的去连载。
这倒不是他们良心发现或者是对我的尊敬,而是网络上一群自发的粉丝在主动地维护我的利益,这些人也清楚在现有的环境下不可能根绝盗版,无论我是个多么强大的作者也都没用,毕竟广大低收入人群还是要指望着靠盗版产品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于是不知从时候开始,网上形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无论任何一种娱乐产品,只要这是我天下集团推出的,那么为了保护我这个爱国商人的利益,盗版的速度被限定在一周以后。一开始也的确有很多不信邪的家伙挑战这条共识,结果他们郁闷的发现凡是破坏了规矩的网站,都会遭受到大量的黑客攻击,不是网页被篡改,就是拖垮了服务器,更有甚者还遭到人肉搜索,自己的家中收到雪片一样的抗议信,这些信件中也不乏威胁的成分。很多人都认为这样大规模的群众性反盗版是我在背后煽动的,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最终的受益人就是我。但在整件事情之中我是最后一个知道出现了这种情况的人,也就是说这的确不是我有计划的促成这种结局,完完全全是网民们自发的一种行为。当然建光他们也算是网民中的一员……
自从出现了这种全新形式的反盗版运动之后,很多自作聪明的人都在自说自话的描绘着一个中国式的知识产权保护前景,他们很自然的认为这是中国人开始认真对待版权问题的先兆,认为这是在中国推广产权概念的大好时机。结果也不用我多说,现实的残酷让他们明白了在中国这一亩三分地,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娱乐作家的地位能获得粉丝们如此执着的拥护,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已经不再是个作家这么简单,也不是我的作品最受欢迎就一定会获得这种地位,很多娱乐明星都没有搞明白这其中的道理,自以为受到大众喜爱就可以为所欲为,有时候甚至不将国家法纪放在眼里,这种人的结局自然是可想而知。那么也就可以联想到当有人提议扩大这种全民参与的打击盗版活动时,真正响应的人会有多少?
“归根结底,正因为我们是取之于民又用之于民,所以才会受到民众的拥护,所以才会有这么多人自发的维护我们的利益,只因为他们觉得保护了我们其实也是在保护自己的将来。您一直推行的海外策略其实也是这种思想的延续。”站在我面前的刘军很恭谨的上交了自己的工作报告。
我随手翻看了一下这厚厚的文件,其中大多是我已经知道的东西:“这么快就有这样的成绩,也算是成绩斐然了,你觉得在自己的工作中,还有是值得改进的?”
被我这么一问,本来还有点沾沾自喜的他急忙表情的严肃的低下了头:“我对自己至今没能将东南亚经营成集团的后院有点不甘心,这些殖民地国家敬畏西方的观念已经深入骨髓,短时间内我还不能撼动白人的势力。”
我点点头:“这的确算是一个遗憾,不过也正如你说的,这不是一两年内能改变的事情,我是想问你对目前的局势有看法,集团的海外扩张策略还有值得完善的地方。”
听我话中的意思,似乎不是再斥责自己动作缓慢,他这才认真的思考了起来:“集团的策略可以说是完美的,我们不停地用小恩小惠和就业岗位来拉拢当地人,同时整合了当地的华人势力,还注重和当地的实权人物的交往,这都让我们海外扩张的阻力降到了最低,如果说还有是您没有想到的地方嘛……那就只剩下对淘金的同胞们估计不足了”
不愧是自比诸葛亮的聪明人,只要稍加点拨就能切中问题的要害。以前我曾经听过一句话:只要中国人自己不折腾,那就能轻而易举的建立世界第一强国。对燃烧你这话说得有点简单,但却有那么几分道理。中国人内战内行已经是世界驰名的招牌了。我很难理解那些人为总是将无限的斗争热情施展在自己同胞身上,有时候我也只能用“长久以来中国缺乏外部竞争对手,所以养成了内斗的习惯。”这种虚伪的借口聊以自娱。表现在当今社会的商业竞争方面,就是无休止的价格战和互相拆台的各种把戏。
本来以我的名望和实力,获得一些地区的经济控制权是手到擒来的,可偏偏被一些国内的企业给搅得不得安宁,他们总是以匪夷所思的低价和我竞标,然后再粗制滥造的砸了中国企业的牌子,很多时候遭到了当地居民的强烈抵制甚至是武力威胁之后,还要厚着脸皮求到我的门前帮忙解围。这些年要不是看在同为中国人的情面上,我的海外战略早就甩开这帮龟孙子自己单干了。为了应对这种自己人搅局的场面,我不得不分出精力在一些群众基础较好的“根据地”建立一个个名义上是中国商业协会的海外组织。这些组织负责维护中资企业的商业活动,并明确的规定了在当地的禁忌。有一段时间慑于武力的威胁,很多民营企业总算是不敢任性胡来,只要你规规矩矩的经商,我也不会影响你发财。可是这种地下手段却无法对国营公司展开。搞得我现在的主要竞争的对手竟然不是欧美的白人,反倒是这些国内的大爷。
“欧美企业包括日韩的企业,被中国人之间的价格战吓得目瞪口呆,但是经济的规律是铁打的,价格过分的便宜,就代表了质量无限制的下跌。这几乎成了全世界的共同看法,那就是中国的产品价格便宜却性能较差。每次当我新开拓一个市场的时候都要重新的对当地人进行品牌宣传,花费大量的资金不说,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我认为如果不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那么集团扩张的热情必然会在这种重塑形象的过程中消磨殆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