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勇猛知兵科(2/2)
察举分常科和特科。
常科每年一举,分为两种,一曰孝廉,二曰茂才。孝廉看德行,茂才重能力。
孝廉每郡一名,茂才每州一个,故而孝廉多,茂才少,示天下以天朝大夏重德行、敦教化之义。
常科之外又有诸多特科,特科无常例,仅在朝廷有需要时,下特旨命中央或地方官员举荐。特科又分明经、明法、直言极谏、勇猛知兵等诸多名目。
但察举之权,最低止于郡国,大夏立国二百余年,还从未有过县官可以举荐人才的先例,这次倒是破天荒头一回。
据说本来朝中的意见,是由朝廷拨付钱粮,命新任徐州刺史周景发榜募兵,进讨反贼。但时任尚书令的帝师文崇极力反对,以为即便事态紧急,也不应开地方大员自行募兵的先例。故而献策,请下特旨,着徐州各郡县举勇猛知兵科七十人,以合两万一千之众。
但因此次特科,将察举权下放到各县,故而被举之人,不会直接授予官职,要等阵前立功,才能论功行赏。
“好!既然蒙两位大人不弃,晚生就谢两位提携了。”
虽然早知赵宁并非凡品,但他的痛快还是让王县尉很是吃惊。出兵放马毕竟不是闹着玩的,而这赵公子竟然一丝犹豫都没有就应承了下来。
他原以为赵宁就算答应,怎么也要考虑几天才有准信。
彼此毕竟有着多年的交情,他也知道,赵宁既然说了,那事情也就不会再有反复。“公子果然是做大事人,够痛快,那下官这就回去告知许大人,也好往上递文书。”
“大人不在庄上盘桓几日,让晚生聊表谢意吗?”
“公子这是什么话,这些年咱们都多承公子恩惠,哪还用个谢字?公子要这么说,可愧杀我了。我这边动作快些,好尽快把公文递上去,也显得公子心忧君国,急于报效,落在刺史大人眼里,对公子的前程也是好的。”
王县尉此话倒是不假,除了今年夏天剿灭盗匪送上的一份天大功劳不说,这些年赵家庄园的铁匠生意越做越大,缴纳到官府的税赋也是连年增长,数额甚巨。而且沙丘但凡有个天灾人祸,赵宁更是无不慷慨解囊,故而沙丘一县日渐富裕,流民也甚少。
这些摊到桌面上,自然显得一文一武两位县官政绩卓著,是造福一方的能员。据闻许县令很快就会入京供职,而他王县尉,也同样是升迁可期。
“既如此,就多谢大人了。晚生也尽快打点好一切,就不强留大人了。连战,拿我前日新得的那口出云国宝刀和那幅六山居士的墨梅来。”赵宁又道了谢,吩咐道。
“公子,这怎么行呢?不说下官,许大人也是断不会收的。”
两人一阵拉扯,赵宁到底还是送王县尉带着宝刀、名画欣然离去了。
赵宁始终信奉一个原则,那就是“小财不出,大财不入。”花点钱打点好这些人都是小意思,只要没人来影响自己的生意,只要自己的庄园平安无事,商队畅行无阻,商号越做越大,那金子自然会源源不断地流进来。
何况他现在有了自己的第一座铁矿,又掌握了一县的绿林道,自然更是不愁金子。
要说赵宁毕竟还小,也没有认真想过步入仕途的事情,只想着广开财路,当个大夏朝的比尔盖茨。但是既然机会找上门来了,而且还有机会直接入京成为羽林军的军官,接近帝国权利的中心,他自然不会轻易错过这样一个机会。
“少爷,你又何必应承这事?”连叔知道后,却不觉得这个勇猛知兵科算是什么好机会。
“以少爷的人才,将来在郡里举个孝廉,才是正经功名。如今应了这个勇猛知兵科,以后再想举孝廉、茂才可就没机会了。说到底,咱大夏朝还是重文轻武,重德行轻才干的,别的不说,您就看如今在北边带兵的皇甫端和罗庆吧,论武功,论统兵,两人都是不世之才,也都战功赫赫。而且两人一个是左将军,一个是右将军,官位也一般无二,但人家皇甫端就是主将,罗庆就只能屈居副将,说到底,还不是因为皇甫端当年是孝廉出身,而罗庆是个勇猛知兵科的特科出身吗?话再说回来,人家罗庆那个勇猛知兵科,还是州里举荐的特科,如今的这个特科呢,不过是县里举荐,这又差上许多了,少爷您何苦应它?如果您能听老奴一句劝,老奴这就去追王县尉,让他另请高明。”
事关赵宁的前程,连叔也不能不紧张、着急。
赵宁见连叔着急,忙请他坐了,又替他捧了一杯茶,才道,“您老说的这些宁儿都明白,但是依着大夏的法度,年不满二十五者,不得举孝廉、茂才,唯特科可以例外。”
“话是这么说不错,可少爷您又何必急在这一时?”
“您老也不必担心,王县尉不是说了吗,只要能在战场上立功,拔得头筹,是可以直接成为秩六百石的羽林左监的,那不是比一般举孝廉的还好出许多吗?”赵宁娓娓道来,好像那个头功已经是他的囊中之物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