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下马威(2/2)
苏小婉恨他恨得牙痒痒,但是又知道那是因为赵宁对她的珍重,幽怨、酸意、甜蜜纠缠着她,她却只能在心里替他祈祷,祈祷他此去平安,祈祷他杀敌立功、拔得头筹。
当从未离开过沙丘小县的赵宁第一眼看到这样一座庞大、繁华的郯城时,很明显地被震撼了。百万人口,在他前世那个世界,好像盛唐的都城长安也不过如此,而这还仅仅是一座州府。
那位于中州的天朝都城,雄视天下,有着五百万人口的洛京,又该是一副怎样的景象呢?
郯城雄伟的城墙,宽阔的街道,人头攒动的集市,看得在魔都生活过多年的赵宁都一再被震撼。
在恭恭敬敬地在大门外站了一个多时辰之后,赵宁才被一个差役带进庞大得像迷宫一般的刺史府。据说是因为他第一个赶到,才有了这份单独觐见的殊荣。
刺史大人看起来五十岁上下,峨冠长髯,一举一动无不流露出那种久居上位才能养成的尊贵气息。而且在他那一身儒服之下,很明显的还有着一股英武之气。
赵宁依足规矩参见了,却一直等到那位大人饮完一杯茶,才被允许起身。前世就已经深谙办公室政治的赵宁,知道人家这是要给他一个下马威,也不以为意。
“沙丘县赵宁?”刺史大人不急不缓地看着公文念着,尾音却是上翘的。
“正是属下。”赵宁只恭敬答话。
“年十五,便于弓马,曾助官军剿灭盗匪两处,亲斩贼酋首级。”刺史周景念着念着突然停了下来,盯着赵宁,不怒自威,“看不出你倒是热心王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小人虽一介草民,也不敢不忠于朝廷,上报皇恩。”赵宁其实并不擅长打这种官腔,但是事到临头,也不得不为。
哪知这位素未谋面的刺史大人却像是有意为难他,“你无官无位,从未食得皇家俸禄,谈何报答皇恩?”
赵宁心生警惕,听出对方话中带刺,只能越加小心应对,“大夏立国二百年,天下大治,四海承平,百姓安居,某虽是一介山野小民,躬耕陇亩,但既然享受了这太平日子,怎能不思报答皇恩?”
赵宁的话自然是冠冕堂皇,刺史大人也不能说他说得不对,但还是话锋一转道,“巧言令色,不是笃诚之人。你倒说说看,你此来是为名,是为利,还是为了求个一官半职?”
“属下乃是本县府君所举,为赴国难而来,只求沙场报效,为皇上,为大人建功。”
“好,你既然是为赴国难而来,便即刻将项上人头献来吧。来日荡平反贼,我记你头功,必上奏朝廷,追封你一个羽林左监,让你荣耀门楣、光宗耀祖。”刺史周景的话冷冰冰的,语气却很平静,赵宁也听不出喜怒,更摸不到它的门道。
“大人要杀人立威、斩将衅鼓,却用不得小人这颗人头。”周景出言不善,赵宁也只得针锋相对。
周景闻言,作色道,“本官奉天子诏命,来此率军平叛,就算是县令、郡守,也可以先斩后奏,何况是你这么个毛头小子。”
“大人身居高位,虽然有专擅之权,却没有杀某之理。要知道大人砍某这颗脑袋事小,贻误了军机事大,如若贻误军机,致使反贼坐大,想必大人也难以交代。”赵宁虽不能声色俱厉,却也句句在理。
“这次朝廷用文崇文尚书之法,召集两万大军,军势虽大,但人员驳杂,号令难以统一。本官正须斩将立威,明我号令,今后统兵才能令行禁止,一举破贼。你倒说说看,本官为何不能杀你?本官此刻立斩汝头,就说你骄慢抗上,不遵军令,又有谁能知道你的冤屈?”
“斩将立威之法,得是在三军面前,明见过失,为将者一声令下,斩将衅鼓,以明军威,使三军信服。现在两万大军都还没到,只有属下第一个前来。如果使君今日在府内私下杀我,一定会使万众狐疑,人人自危,如此一来,必会使先至者恐惧,后来者踌躇,甚至畏惧大人而远遁他乡。如果真出现那样的局面,那使君大人还怎么召集这支军队?人心一旦离散,使君您又拿什么去消灭叛贼?大人明断,定不会枉杀属下。”
赵宁说得不卑不亢,有条有理,周景却仍旧是一副不喜不怒的表情,只是重新打量着面前的俊秀少年。这孩子还真像他周景自己年轻的时候,只是他周景真的是穷小子出身,可赵宁啊,你还不如真就是个无根无基的穷小子,想到此处,周景也是唏嘘不已。
“倒还算镇静机敏,你何时看出本官是想考校你的?”
“就在使君饮茶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