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履薄冰 第三十三章 门户之战(中)(1/2)
收费章节(12点)
第三十三章 门户之战(中)
女皇十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阴天有雨。
英国舰队趁清晨涨潮时分驶入大沽口,战争在细雨中拉开序幕。双方几乎是同时爆发出最猛烈的轰击,上百门火炮发出震耳欲聋的隆隆声,炮口喷出的火光映红了碧蓝的海岸线。河面上、田垄中和高大的炮台周围,尘土飞扬,硝烟升腾。清方的炮弹随机乱飞,英方的炮弹落点精确,但无论如何此时的场面是非常壮观的。
英国六艘战列舰中的两艘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伤,便退出了战线拉到后方休整。最终“复仇号”的一枚炮弹直接命中大沽口炮台后方的弹药库,腾起的火球引发了一连串的爆炸,炮塔上的守军伤亡惨重,至此距离开战不到三个小时战争便宣告结束了。失去了火炮攻势,清朝的陆地军队变得极为单薄,清帝国最为雄伟的一座火炮重镇就因为精准射击造成的弹药库爆炸而宣布彻底哑火。此时英方陆军已经从侧后方攻入大沽口阵地。
事后报给乾隆皇帝的战报上说:清方共战死三百余人,重伤一百人,轻伤五百人;而英方被击沉军舰两艘,死伤近千人
反正大沽口总兵已经被炸死了,天津被占,自己人死的差不多了,那英军也不能死得太少啊。
姑且不论乾隆皇帝信是不信,反正龙颜大怒是一定有的,英国远征军军占领了天津,近逼北京,虽然只有万把人那是不怕他们攻入北京城的,毕竟北京附近还驻有十万八旗,但这脸丢的已经是非常的彻底了。
初期水师的失利还可以说水师不靠谱,是清帝国最不入流的部队,可现如今最奢华、最固若金汤的天津大沽口炮台都完了,可见帝国的岸防炮对于英**舰来说根本没有威慑力。
现在该怎么办呢?除了派兵去收复天津还能怎样?十一月二十八日乾隆下旨命福康安带两万八旗兵前往收复天津。
可福大人火急火燎的赶到天津时,英国人却都已经返回了船上,对着抢劫完物资的大沽口放了几发炮弹,打死打伤了几队八旗铁骑,英国人又拍拍屁股上路走也。
接下来的大半个月,英军舰队一路南下,以定海为中心轮番轰击宁波、温州、厦门、镇海等地,完全掌控了制海权。饶边的结果就是英方避重就轻,除定海外不占据任何分散兵力的城镇,却让追踪船队试图“抗击”的清军疲于奔命。
除了开始调派给高晋的一万五千人和福康安的两万人马,乾隆皇帝后续又从直隶、山东等地调派了近八万人,合计十二万人马,但由于不知道明天英军军舰会驶到何处,不得不在沿海处处设防。
庞大的军费开支和后勤供给给因为皇帝多次南巡而变得干瘪的国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户部和兵部天天互掐,乾隆皇帝的脸色越来越难看,直到十二月十日,英军驶向了长江内河河道,进发镇江。
镇江,古称京口,北临长江、西距大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枢纽之一。
清帝国开国以来就在镇江驻有重兵,此时镇江守军两千余人,从直隶地区调集的两千兵力也刚刚抵达。由于英方舰队的主要战力六艘战列舰吨位太大,无法驶入内河河道,于是这次的战役主要由六千五百多名英陆军承担。
送兵力上说英方占据的优势不大,但是武器方面高出太多,而且英军乘船而来,直隶援军奔波而至,反倒是远道而来的英国人以逸待劳。
然而战争爆发后却超出了英国人的想象,在他们看来,从抵达广州的第一次战役开始,就压根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各地清军不可谓不英勇,但对英方的影响仅仅是百余人的伤亡和两艘战舰的轻度毁损。因此他们对镇江之战的估计过于乐观,他们以为也许要不了两个小时,就足以收拾这些冷热兵器混装的辫子军。
令他们想不到的是,擅长陆地战的清帝**队在装备差、状态不佳的情况下还是给予了他们沉重的打击。进攻北城的一队英军在攀云梯上与清军激烈交战,直至城墙被轰塌绝大部分后,这些顽抗的清军还在利用一切有利地势拒敌。进攻西门的英军收到强力抵抗不得不转战西门,几艘进入河道轰击城墙的护卫舰也被城墙上的炮塔击沉击损狼狈退出,虽然最后清军还是从东西两门攻入了镇江城内,但清军仍然不放弃的展开了巷战。
这一切只因为镇江是他们的家
近两百年来,绿营军驻扎此地,家眷、祖坟、田地、财产都在此处,保卫家园唯死而已,没有退路
攻陷镇江城后,英军清查战况,大英帝国皇家陆军竟然在此役战死两百多人、受伤三倍多人,虽然比起死伤千余人的清军而已少的多,但已经远远超出英国远征军前期伤亡的总和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