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相看白刃血纷纷(中)(1/2)
姬叔旦沉默地立在老者身后。面上的神情,谨肃且带了复杂。
他伸手揭下案上的青铜令箭,盯着那“姬氏子安”四个字,一言不发。
随后,几许淡淡的忧伤,便如水中舒展的茶叶般,自那青年的眼眸中散逸开来。
他抬眼看向那少年,面上的笑容,温煦中藏了几分感慨。那声音温文儒雅,听去,却带了使人心底颤抖的苍凉。
“前军,有道长在。”
……
——少年闻言,瞳孔顿时狠狠一缩。那双深墨色的眼瞳里,阴影越发浓重。
下一刻。他抿唇,不由分说地将那枚令箭抓在了手里。
一丝自嘲般的笑容在那少年的唇角舒展而开。少年顾自起身,对那帐中二人微微一揖后,一眼不发地转身离去。那一抹灼红的背影,鲜明得似一支赤色的荷箭,就那般直直地指天而上,带了凌然于世、不可亵玩的偏执。
……
……
姜尚见状,不由捋须看向一侧的叔旦,微微苦笑。
太乙师兄的大弟子天资卓绝。可到底还是个孩子啊。
他仰首看向王城的方向,一双眼底,流露出些许复杂。
道门欲要用安世子的命格做些什么,他已然大略猜到了一些。眼下岐周与道门间的种种间隙,虽尚且不明,却也迟早一日,会演化成沟壑。
大势之下,这当中的差错,却可说是一分都不能有。自朝歌到西岐蹉跎了十年,人心的许多变化,他早已一一看在眼里。他不想去猜测那姬发的本意,但战场刀枪无眼。若说一个帝王对克制自己的命格没有半分想法,他却绝对不信。
听四殿下言,自昨日午时起,便有岐周王族陆续上奏。说商武丁之妻妇好能征善战,可镇一国;而眼下又有邓九公之女,一手飞石连克数将,功绩辉煌不下男子。
文王膝下,九十九子皆习武。自那叔乾战死,岐周士气降下,王族自要有人挺身而出,为鼓舞人心,进入军营,持戈奔走。安世子眼下风头正劲,却是正好成了最佳的人选。
这些舆论之下,岐周风势已成。无论她愿意还是不愿意,都得为了人心,顺着人言,踏上战场。
想那精卫填海多少年,西山石裂,大河流出,东海却依旧存在。这世间逆势而行者并非没有,可最后,却也不过是徒劳罢了。
何况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倒不如索性立于最险之处,置死地而后生。
或许,诸方盘算下能将长宁世子放在同门师兄的身边,于她而言,已是最好的结果了。
……
……
正午。岐周王宫,雉门之内。
周主身着祭服,面色平静地由小臣接引,行走在宫室外平铺的青砖上。
朝廷设三门,雉门即为中门。其内,为治朝之所。他平日办公理政、会见朝臣的显庆殿,便建在此处。
太庙的月令已然发布,再过数日,便是谷雨之期。军中传出的言论自是说那张桂芳已然被克制,暂且不会来犯。故而祭祀仓颉的种种预备,也已然作下,以安人心,更彰教化之道。
眼看西岐粮草告罄,却也正好趁此时节,命诸侯开仓放粮,暂解燃眉之急。
李府第三子到达岐周之事,昨日捷报传入不久,他便已然知晓。然而商军围城之局不解,对于道门种种,眼下他并不打算抱太大希望。
念及此处。青年的眉峰顿时微微立起,显现出几丝烦闷。
据他近日得到的种种情报,那李三与十八,本就出自同门。先前那李府家主的传书,更是隐晦透露出尚主之意,这等情形,却又使他怎可安心。
若按他原意,自当将十八留在城中,免了与道门众人的接触。以期日后,徐徐图谋。可自十八回到岐周后,便不知何人起头,以民心为由,建议将那世子送入军中。
那李三公子初到便交了投名状,使得战局急转。他却是万万不能挡了那少年投军的路。然而若十八入了军中,二人日后接触甚多,再处理起来,便是夜长梦多……
青年凝眉沉思,面色依旧平和,眼底却是隐隐掠过一丝杀机。可他亦明白,有些事情绝不能在这个节骨眼上发生。
那些奏折中,已然多次提及妇好,似埋怨那岐周未曾重用安世子。他只觉这流言来得诡异,却又一时,隐隐看出了几分端倪。
——战场上死得最快的,往往是军营中人。而姬长宁带给岐周的变化人尽皆知,只消煽动众人将她推入军营,便可借着各种手段,在战乱中将那王女灭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