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大展宏图 第四章:扎什伦布寺(2/2)
敬酒茶,藏族在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口,然后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逢年过节.到藏族家里做客,主人便应敬酒,请喝青稞酒,这是农区的一项习俗。青稞酒是不经蒸馏的近似黄酒的水酒,度数十五度至二十度,西藏几乎男女老少都能喝青稞酒。敬献客人时,客人必须先喝三口再一满杯喝干,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不然主人就不高兴,或认为客人不懂礼貌,或认为客人瞧不起他。喝茶则是日常的礼节,客人进屋坐定后,主妇或子女必来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过去喝,这样,才算是懂得礼遇。
以上是藏族礼仪中最常见、最普遍的情况,其他还有称呼上的礼节。尊称别人时,一般在他的名字后面加一个“啦”字。藏语还有敬语和非敬语之分,用敬语对尊者或客人说话,表示尊敬对方;其次,在吃饭方面,还有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的规矩。行路时,不抢在他人前面,相遇必先礼让;坐时不能抢主宾席,不能东倒西歪,不能随便伸腿等等。
由于昆扎巴坚增的汉话说得并不好,他嘀嘀咕咕了一路,彭禹也搞不清楚多少具体内容,只能处于礼貌,不停地点头应和。
进入扎什伦布寺,彭禹看到几位男女藏民,正在对着佛像磕头;他们磕的头,正是西藏地区常见的磕长头。
磕头,也是西藏常见的礼节,一般是朝觐佛像、佛塔和活佛时磕头,也有对长者磕头的。磕头可分磕长头、磕短头和磕响头三种。磕长头时,人的两手要合掌高举过头,自顶、到额、至胸,拱揖三次,再匍伏在地,双手直伸,平放在地上,划地为号。然后再起立如前所做。过去,有些虔诚的佛教徒,从四川、青海各地磕长头到拉萨朝佛、行程数千里,三步一拜,一磕几年,有许多死在路途之中,也觉得尽诚尽意、毫无怨言。在寺庙里,也有一种磕响头的磕头方法,不论男女老少,先合掌连拱三揖,然后拱腰到佛像脚下,用头轻轻一顶,表示诚心忏悔之意。
地处大山坡上的扎什伦布寺,分为宫殿(班禅拉丈)、勘布会议(后藏地方政府最高机关)、班祥灵塔殿、经学院4部分。大经堂可容纳2000喇嘛念经。弥勒佛大殿高近三十米,建筑面积近八百平方米,殿室分为莲花宝座殿、腰部殿、胸部殿、面部殿和冠部殿五大层。殿内供有世界最大的镀金强巴铜坐佛像,其莲花宝座高3.8米,佛像高22.4米,气势异常雄伟。
出于必要的礼仪和对佛教的敬仰,面对强巴铜坐佛像,彭禹也毕恭毕敬地跪了下来;他磕的头可不是长头,而是磕的响头。起身后,彭禹向旁边的捐献箱投入了100元钱。
因为当时咱们国家货币最大面额就是10元人民币,所以,彭禹将崭新的钞票投进去后,立刻引起了旁人的注意;要知道,那个时候的藏民可不富裕,人们一般捐献几毛钱已经就很不错了,有钱人捐献几块钱和一些唐卡,那更是大手笔了。
虽然人们看他的眼光异样,但是彭禹并没有放在心上;这一路走来,彭禹在寺庙里捐献了不少,早已习惯养成自然。
意外地,当彭禹和昆扎巴坚增来到班祥灵塔殿,正在仔细参观时,一个穿着衣服露出半个肩膀的小喇嘛拦住了他的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