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邵家的故事(1/2)
苏家和前面的邵家以及路东的杜家和姜家都已是一个半世纪的老邻居了。
苏老太爷说,解放前——算来将近70年了——他曾和邵海生的爷爷一块儿给八路军送过物资。
当时是两个人一辆独轮车。
回来的时候经过曲阜,两个小伙子就去孔庙和夫子洞游玩了一下。
这次的经历,苏老太爷颇感自豪,经常提起。
海生的大姐小凤,比苏宛如小一岁,从小在班里一直考第一,上初中还是第一。
海生小时候成天生病,需要钱。
小凤上初二的时候,学费需40元。
她娘嫌多,不给她交。
小凤就这么辍学了。
海生的二姐连小学也没上完。
海生的伯伯有四个女儿,一个儿子也没有,所以海生作为邵家的唯一男性继承人,承担着重大责任。
初中毕业,海生就一米七八了。
先是跟着苏老太爷学木匠活。
上世纪90年代,木匠这一行已日落西山。
那时候,盖房子已经用铝合金而不再是木制门窗了。
小青年结婚都买现成的的高组合,低组合,高压板的茶几子以及皮革或布包的沙发——洋气,好看!
留在村里,木匠活儿又不多,邵大爷还叫儿子学,好像只是为了拴着儿子不让他出门而已。
终于出来一个事儿,海生再也不想当木匠了!
苏老太爷接了个活儿,给村里一个叫冯八的华侨做顶子床。
冯八十八岁去了台湾,不知怎地又去了美国,游历过17个国家,在海外混了60多年,据说老了就在美国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什么的。
冯八晚年回家看了看,找出来一块雕刻得很精美的旧木板,问苏老爷子这是啥玩意儿。
苏老太爷一看就知道,这是顶子床上面的一部分。
那你给我做个顶子床。
雕雕刻刻,挺费事的。
多少钱,你说。
挺费事的,得三千。
三千就三千。诺,先给你一千,你先开工吧。
苏老太爷就和刚刚高中毕业放弃了高考的的二孙子东海以及小徒弟海生,三人兢兢业业忙活了整整三个月,最后给那个顶子床刷上了枣红的油漆。
但是冯八把那床抬走以后,再也没拿钱来。
大伙儿谁不觉得窝囊?
海生从此不干了!
然后海生偶尔听说村里有一拨人在青岛某电子厂。
他也想去。
这时有人来提亲了,说女方的爹是个大队书记。
邵大爷有点儿犹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