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一十章 济州攻略(2/2)
“呼延统制带兵援助寿张,损兵折将,无力出战。
小小的贼寇竟如此凶悍,呼延统制可反思过是何原因?”
听侯蒙如此说,呼延灼顿时愣住了,尤其后两句诘问,更是戳中呼延灼痛处,使得呼延灼老脸通红,愤而无言
看呼延灼没有回话,侯蒙仰望着院中那颗枝叶繁茂的大槐树,平淡地说道:“梁山之所以能够一次次胜利,除了地势,更重要的是梁山得了民心。”
“相公此话是否反了,贼寇如何会得民心?”
“公义自在民心,百姓们或许不懂许多大道理,但是谁对他们好,他们心中有杆秤,你们的失败,固然是有大意轻敌,但是更重要的是,相比于我们这些外乡人,百姓心中更向着那些本地的贼寇。
因为我们这些人来这里不是收钱,就是抓劳役,抓壮丁,而那些贼寇却举着替天行道的旗帜,为百姓除恶霸,伸冤屈,分钱粮。
是以,在他们的眼中我们这些官府之人,反而不如那些山贼水寇,在我们攻打梁山之时,他们却更愿意看到收税抓丁的朝廷军队失败,呼延统制乃是将门出身,当知失去了道义,对军队将会是多大的灾难。”
说完,胡须皆白的侯蒙深深叹了口气,代表天下大义的朝廷,反而不如草寇得人心,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呼延灼听侯蒙如此说,心中感觉他说的有些道理,但是这并不能令他信服,比起那些虚幻的民心之类的,他这个将领,更加相信他和手下兄弟的实力。
转身看了眼呼延灼的表情,侯蒙便猜出了他心中所想,笑问道:“呼延统制既是将门之后,当知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统制按实来说,以我们济州的兵力,对战梁山贼寇,有几分胜算?
呼延灼脸上露出一丝尴尬,咬着牙蹦出两个字:“六成。”
“六成把握,也就是说贼寇有四成的几率战胜将军之后,再次劫掠我济州,若将军在此战中重创了贼寇,很可能引来贼寇对百姓的血腥报复,是也不是?”
呼延灼张了张嘴想要反驳,却难以找到反驳的理由,因为侯蒙所说是在他那个六成的基础之上,得出来的结论,既然他有六成的把握能够打败明义军,明义军就有四层的把握战胜他。
“当年的高邮知军晁仲约的事情,呼延统制可有印象?”
呼延灼闻言点了点头,高邮知军晁仲约的事件,在前些年可是激起了滔天大浪,更是引的士林中围绕这人,展开多年的激烈辩论。
当年晁仲约在高邮做知军,匪首张海带着部队从高邮路过,想要劫掠高邮城,当时高邮兵力不足,根本不可能抵挡得了气势汹汹的张海,知军晁仲约立刻晓瑜城中的富户百姓,捐献金银布帛,牛羊美酒,摆到城外,犒劳海贼,海贼兵不血刃拿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并没有为难城中的百姓,而是绕城而走。
此事在当年轰动全国。
“以士人的立场来看,晁仲约此人身为一方官吏,当以国家利益为先,但晁仲约没有做到为国尽忠,反而对贼人委曲求全,纵容贼寇,辱没国体,不配为官。
但是在百姓眼中,晁仲约是一个好官,因为他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在百姓看来,什么国体、面子之类的太过虚无,谁能保证他们一日三餐,保证他们性命无忧,就是实实在在的好官。
老夫说这些,就是想告诉将军,我们坐在这个位置上,眼中不能只有个人的名利荣辱,我们要以百姓的目光去看待事件,多多倾听他们的诉求,满足百姓的基本利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的起头顶的乌纱。
换个角度说,如果百姓信任我们,就会和我们同心协力,一致抗贼,到时,我们的身后有着千千万万百姓支持,小小的梁山水寇算得了什么?旦夕可灭之。”
侯蒙在朝堂上混了大半辈子,阅人无数,劝说呼延灼时每句话都环环相扣,一直在牵着呼延灼的鼻子走,每句话都能搔到呼延灼的痒处,让呼延灼心中升起认同感。
“相公一席话,呼延灼茅塞顿开,但是,贼寇如今犯境,我们难道坐视不理?”
“马上传令梁山水泊十里外的各村保,积极组织训练民兵,进行军事操练,只要贼兵不来骚扰,执行不挑衅、不交锋的原则,一但贼人跨过十里界限,就要靠呼延将军来维护我们济州府最后的尊严了。”
呼延灼一听,心中涌起一股热流,这才明白侯蒙是要以守代攻,以己之长攻彼之短,济州府有十几万青壮,若是每个青壮都能心向朝廷,接受严格的操练,等于他呼延灼有了十万可用之兵,到时,小小的梁山贼寇,还有什么可畏惧的。
“我劝统制不要高兴的太早了,若老夫所料不差,济州和梁山在三个月内,必有一战。”
正在激动的呼延灼顿时一愣,不解地问道:“相公何出此言?”
“两个月后,便是秋收大事,梁山绝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到时,无论我们想不想战,梁山都会前来逼迫我济州。
我希望呼延统制能在两个月内,在济州境内训练出一支能战之兵,否则,恐怕我济州只能步东平的后尘了,你我这张老脸算是丢尽。”
侯蒙的话,像是一盆冷水一般泼在了呼延灼头顶,他眼中只看到了梁山在济州府挑衅,完全把两月后的秋收大事给忘了,辛亏知州阻止他去跟梁山硬拼,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或许这些年太过顺利,使他早已忘了对于军兵大事的敬畏之心,对于一个将领来说是绝对不可取的。
两个月内选练出来一支能打胜仗的民兵,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这些青壮还要养家糊口,每天劳累不堪再要参加高强度训练很多人都吃不消。
不过,再难他也要做到,他呼延灼不是那种遇到困难会弯腰的人。
看着这个脸上满是皱褶,才六十余岁,便显得有些风独残年的老者,呼延灼心中充满了敬畏,肯为民请命,又有自己的原则,能屈能伸,智深似海,真大丈夫也,正如书上所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有如此胸怀着,才是坦坦荡荡的真君子,不像士林中那些道貌岸然之人,每天都是大放厥词,显得自己如何有才华,如何忠君爱国,其实装了一肚子无用的稻草。
朝廷能够得到侯蒙这样的君子相佐,是朝廷之福,
可惜的是,如此人物难容于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