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章 土地,农垦,大顺军(1/2)
而西方思想有一个大的优势或优点,这是儒家思想完全不具备的。也即西方思想,更擅长于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因为它忠实于客观、理性;但儒家思想却只适应在固有的圈子里活动,面对朝代更迭的现象,儒家就没有一个人提出怀疑,而将其简单归结为“天意”或“皇上失德”。
尼玛,天下那么大,治理不好责怪皇帝一个人,这真的太没有道理了。
而这也决定了西方各国,有可能平稳过度交接权力,而东方则只有一种方法:杀头与革命!
也因为如此,大明邸报社还有第五份出版物:《今说》。
今说,也就是今天所说,今天说的。可以说今,也可以说古。这是一份专事刊登言论的出版物,而且也是团结读书人的一本杂志。出版周期,每半月一期。
朱碧华相信,有了这五份出版物,如果大明读书人的思想还搞不乱,那只能说儒家的思想有如铁桶一般顽固了。
儒家的思想很厉害么?其实一点儿也不厉害。
儒家的思想之所以显得厉害,是因为他生长在农业的土壤之中。一旦把传统的土地制度打破,一旦海外的新世界,天上人间国的新事物涌现,其狼狈状态自然就会显现。
当然这并不是说,朱碧华要彻底将儒家学说丢掉,而朱碧华只是想以此斗争的方式,为科学思想开辟道路而已。
是的,而已,仅此而已。
大明邸报社,还将依托现代物流理念与手段,独立创建自己的采编渠道与发行渠道。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大明邸报社、塘沽工业区、塘沽商业贸易区等项目中,报社项目算是最先落在了实处,第一期各类报纸就将发行。
除了邸报不收钱,免费送给各级政府外,其他出版物,都是要收钱的。鉴于发行渠道暂时不到位,前期发生只在京畿附近销售,慢慢向其他方向推动。
至于江南,当然也要销售,不过是利用运河慢慢运吧。总之,对于江南的文化之地,朱碧华这个穿梭者是不太抱希望的。因为那里有太多的既得利益者。
或许可以通过工业分化、瓦解,但那事儿得慢慢来,此时朱碧华也没那个精力牵扯其中。
因为有件事,朱碧华必须将其解决,以便为此后的大明发展开辟道路。
上次剿灭八大皇商,收缴了65万亩土地。
这些土地,都是有地契的,属于八大家“合法”财产,现在这些地契到了大明王朝的手上,该如何利用这些土地,非常考验穿梭者的智慧。
因为这不只是涉及到这65万亩土地,还涉及到包括“十室九空”的陕西、河南等大片无人土地。
这个数字,如果以1000万亩为单位计算,其数值肯定不是1。
在整个大明末期,荒置的土地至少有上亿亩。如果能够利用起来,大明马上就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过去的做法,曾经证明是政治正确的做法,那就是将土地分给失地农民。
这个看起来很美好的制度,在现实中也确实很美好。譬如新朝新立,分土地有利于让民众安居,修养生息。
但问题在于这个“分”,一分下去,土地就成了私有的,当某家人吃不起饭后,又只得卖土地,于是形成了恶性循环。
此外,这个“分”字,说白了是小农经济的形式,分到一家一户,耕者有其田。但如果政府不作为,这个有其田,还不如无其田。不然大明末期为啥那么多人将土地“转让”给那些士绅大户?
有人说种花家世代为农,你不把土地给他们,能够让他们安居么?
这个话,其实是说错了的,或者看到了形式,没看到实质。
实质在于,不是农民喜欢土地,而是喜欢土地能够稳定地带来粮食,能保证他们一年不饥。
如此由此思维,那么小商人的行业特征也就理解了。小商人有一定经营头脑,能吃苦走村窜户,挣的钱也能养活家人,而且还很灵活,相对农业而言也并不多累,于是就有了货郎小商人之职业。
种花家的商业不发达,原因太多。其中普通人不识字、不识数也是重要原因。你不识数,算不来账,你做啥生意啊?
而这也是儒家垄断文化的恶果之一。儒家对民众,那就是不当人看,直接愚弄就好。虽然李世民说了“水能载舟”之类的话,但那是他个人道德觉悟高,对于整个士绅或帝王阶层讲,他们并没有这个认识。
所以只要朱碧华能够保证农民的生存,甚至保证农民比原来过得更好一些,那种花家的农民肯定会跟着朱碧华走。
说了这么多,归根结底一句话:朱碧华不准备把没收来的、抛荒的土地两分给农民,他在与崇祯商量之后,决定直接把这些土地划归国有,成立一个“大明国有土地经营公司”,对这些土地进行统一经营管理。
土地确实需要统一经营管理,譬如水利设施,这就不是一家一户能够搞成功的。现代时空那包产到户之所以取得成功,并不是说当年大集体就一无是处。而正是当年大集体时,做了很多私人做不了的水利设施,才让种花家大多数土地能够得到灌溉。
譬如西蜀省有个著名的都江堰,那堰此前就能灌溉一千多万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了一条著名的人民渠,让都江堰的灌溉面积一下子从一千多万亩增加到了两千多万亩。端的是十分了得!
除了水利设施外,还有土地平整改造,还有道路设施建设等。
但是,朱碧华并不准备在大明搞土地国有化,而是准备国有与私有并行。有如现代时空的米国,大家都以为那个国家是很彻底的私有化,其实错了,米国的国土面积中,其草场、森林、土地等,皆有大约45%-55%属于国有,余下的才属于私有。
其具体比例各有不同,但大体上都占一半。
大明国有土地经营公司,将经营大明境内所有的国有土地、草场、森林、湿地,对国土进行科学规划,对土地进行有效经营。
再具体一点,朱碧华准备在大明成立农场,购买或生产一些现代农业机械,让大明成为世界的粮仓。
后世有一种农业经营模式,貌似此时也有,应该将其发扬光大。譬如麦客,就是其中之一。
麦收时节,麦客走南闯北,一路收割一路挣钱。
大明的农场,也是一遍布全国各地。秋收时节,大型收割机由南向北渐次收割。
所以,农场本身,需要做的可能是这种大型播种或收割之外的一些活计,譬如灌溉,譬如田间管理,除杂草,防止病虫害等。
后世种花家的农民又苦又累,主要原因在于他是小农,再加上一些地方地势崎岖不平,譬如云南那个元阳梯田,想上机械化也没办法。
至于农民受穷,那就与政策有关了。因为农产品的相关价格并不由农民决定。
这样地方的农业,应该减免农业税赋,甚至给予一定补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