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前篇)(2/2)
年纪轻轻就得了这些老年人才会得的病,因此我不得不重新考虑一下我的职业规划问题。
也许我可以利用我的市场洞察力与商业头脑带老爸飞。
我之所以在魔都工作,很大原因是女朋友在魔都,不过因为疏于经营我们之间的感情,她抱怨我不懂浪漫,称赞我是一个好人之后,我们就分手了。
不过在自己家里住还好,还不需要房租,也是美滋滋。
我回家的时候特地留了个心眼,做了一下功课。
我家的位置旁边有一条小巷,住在城中村的年轻人上下班都要经过,一天的客流量几百人应该没有问题,如果鸡排做得不错的话应该有不少人光顾。
我上网特地搜了一下鸡排的做法,自己买够材料试做了两次。
一块鸡胸肉,三个鸡蛋,适量生粉抹匀,面包糠抹匀,放盐放油。
按照视频上教学,我感觉不到任何的难度,我觉得我做的都比老爸做的好吃不少。
我更加确信是我在粤高官大不喜欢太辣的原因。
据说老爸的鸡排手法专程还是向一个熟人学习的,老爸也不是做不好,他就是喜欢自己的口味,喜欢做的时候加一些辣椒。
据说平时销量还算可以,一天也有几十份,有不少外地来的吃辣的人喜欢吃。。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不赚钱呢?
原因除了口味比较重,还有就是他的成本高昂,利润实在太低了,销量只与成本持平,基本不怎么赚钱。
火候偏老,还加了辣椒,口感对于他来说也许还可以,但是这里的人很少吃辣,总体来说应该是不符合大众口味。
我翻着网上的这些美食制作者的视频,无论是配料,烹调方式,烹饪时间还是注意事项,都一字一句写得无比详细。
上面除了鸡排还有无数的著名厨师,各种食物的制作方法,各种符合各地风俗的口味的,看得都觉得是傻瓜式的教程。
我感觉有了教程,只要材料在手,剩下的就是一些细节问题,天下的菜都可以做好。
网上那么多视频教程难道他就不会看?
为啥要固执于原来的口味,不迎合一下消费者?
或许是我们这一辈人获取信息的习惯不一样,他们这一辈人大部分都是通过纸质媒介以及口口相传的方式学习,就不会想到通过上网的渠道来学习。
即便是满街的移动支付,他也仅仅用来收钱而已,还是我姐教了他们好久才学会的。
我觉得哪怕老爸稍稍改进一下自己鸡排的煎炸时间与生粉的量,煎炸程度不要太老,做的时候不要加辣椒,让顾客自己根据需求添辣椒,都不至于销量如此惨淡。
至于上火的问题,直接在店内提供凉茶或者糖水就好了。
凉茶做起来麻烦,做糖水就好了。
我调查了一下粤省这边的糖水店,什么绿豆沙,什么冰糖雪梨,牛奶西米露,还有那种甜甜的豆腐脑,一到夏天销量爆棚。
入乡随俗,这里的人喜欢吃甜的豆腐脑,那就做甜的豆腐脑呗,老爸喜欢吃咸加辣。
我爸总是以自己的口味来衡量大众的口味,没有考虑到这里消费者的习惯。
带有这种思想,即便能够将食品做好,我觉得也做不了什么大生意,吸引的仅仅是一些小众口味的顾客。
糖水制作过程极其简单,成本极低。
经过煎炸油腻的鸡排配上一碗清爽的冰镇绿豆沙,无论是早餐还是宵夜,简直完美。
当然这种吃法,只有像我这种从小在粤高官大的人才吃得习惯,像我爸这种老湘是吃不惯这么清淡的东西,他得沾着一堆辣椒吃。
菜可以没有,但是辣椒一定要有,我也是佩服他在粤省这样吃辣椒也不上火。
不管如何,既然计划好了,我就辞掉了程序员的工作。
我决定听从父亲的建议,回到鹏城帮助他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