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三国文人简介(1/2)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参与镇压黄巾起义,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占据兖州,诱降青州黄巾军,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以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于官渡之战大破世族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联军击败于赤壁(今湖北武昌西)。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其为武帝。在位崇尚刑名,抑制豪强,并能破除世族门第观念,“用人唯才”,罗致中下层人物。为解决军需,于北方实行屯田,兴修水利,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精研兵法,曾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步出夏门行》诸篇,以乐府旧题,抒发个人政治怀抱,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社会苦难也有所反映。散文亦清峻质朴。遗著《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曹丕(187--226)即魏文帝。三国时魏国的建立者、文学家。公元220年至226年在位。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曹操次子。**,袭位为魏王,行九品中正制。不久代汉称帝,都洛阳,国号魏。爱好文学,多与同时文人交往。其诗多反映贵族生活和感情,形式上则颇受民歌影响,语言通俗,描写也较细致;《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所著《典论论文》,是我国较早的文学批评著作。有《魏文帝集》。
曹植(192--232)三国魏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早年以才学为曹操所喜,一度将立为太子。后曹丕、曹相继为帝,遭受猜忌,郁郁而死。诗歌以五言为主,词采华茂。前期多描写贵族游乐生活和应酬赠答之作,也有反映汉末军阀割据混战所造成的社会****之作;后期诸诗,则表现其受压抑的遭遇和苦闷心情。也善辞赋,《洛神赋》尤为著名。原有集,已散佚,宋人辑有《曹子建集》。
曹(205--239)即魏明帝。字元仲,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曹丕之子。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之“三祖”,文学成就不及操、丕。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其散文二卷、乐府诗十馀首。
吴质(177--230)三国魏文学家。字季重,济阴(郡治今山东定陶西北)人。建安中为朝歌长,迁元城令,以文学受知于曹丕。入魏,官振威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入为侍中,封列侯。作品存世者不多,有书笺三首,收于《文选》;诗一首,见《三国志魏志王粲传》注。
缪袭(186--245)三国魏文学家。字熙伯,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人。官至尚书光禄勋。与仲长统友善,多撰述。其《魏鼓吹曲》十二首,大都为歌颂曹操功业之作。原有集,已失传。
应璩(190--252)三国魏文学家。字休琏,汝南(郡治今河南汝南东南)人。应(德琏)之弟。官至侍中。博学工文,善为书奏。其诗语言通俗,今存《百一诗》等数篇,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应休琏集》。
何晏(?-249)三国魏玄学家。字平叔。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何进之孙,曾随母为曹操收养。少以才秀知名,娶魏公主。累官尚书,典选举。“美姿仪,面至白”,人称“傅粉何郎”。后因附曹爽,为司马懿所杀。其“好老庄言”,和夏侯玄、王弼等倡导玄学,日事清谈,成为一时风气。曾称“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主张“君主无为,大臣专政”,其实欲为曹爽一派门阀士族争夺政权寻找理论根据。能诗赋。《景福殿赋》描写宫殿建筑,旨在颂扬魏明帝曹。所著有《道德论》、《无名论》、《无为论》、《论语集解》等。
阮籍(210--263)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阮之子。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性孤傲,蔑视礼教,尝以“白眼”看待“礼俗之士”。后因与当权的司马氏集团不合,日醉于酒,变为“口不臧否人物”,以便在复杂的********中保全自己。哲学上以为“天地生于自然,万物生于天地”(《达庄论》);又谓:“道者,法自然而为化,侯王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易》谓之太极,《春秋》谓之元,《老子》谓之道”(《通老论》)。主张“在上而不凌乎下,处卑而不犯乎贵”。其诗长于五言,《咏怀》八十馀首,嗟生忧时,苦闷彷徨,对当时黑暗现实多所讥刺,而辞语隐约。又工文。《大人先生传》、《达庄论》俱有名于世。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阮步兵集》。
嵇康(224--263)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字叔夜,谯郡(今安徽宿县西南)人。与魏宗室通婚,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为“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齐名。因声言“非汤武而薄周孔”,且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遭锺会构陷,为司马昭所杀。在哲学上,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对礼教表示憎恶。其文“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鲁迅语》,《与山世源绝交书》、《难自然好学论》等,皆其代表作。诗长于四言,风格清峻,《幽愤诗》较有名。所撰《声无哀乐论》,认为同一音乐可以引起不同的感情,断言音乐本身无哀乐可言。善鼓琴,以弹奏《广陵散》著名,并曾作《琴赋》,对古琴奏法及表现力,作了细致生动的描写。有《嵇中散集》。
山涛(205--283)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人,字世源。喜爱老庄学说,为“竹林七贤”之一。与司马懿有亲戚关系,见懿与曹爽争权,隐居不问世事。司马师执魏政,始出仕。入晋,任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右仆射等职。选用人才,都亲作评论,当时号为“山公启事”。本与嵇康交游,既为官,乃欲引康出任尚书吏部郎,康遂致书绝交。原有集,已佚,今有辑本。
向秀(约227--272)魏晋之际哲学家、文学家。字子期,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曾为《庄子》作注,“发明奇趣,振起玄风”,《秋水》、《至乐》二篇,注释未完而卒。后郭象“述而广之”,别为一书。向注早佚,现存《庄子注》,可视为向、郭二人之共同著作。他主张“名教”与“自然”统一,合儒、道为一。认为万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即是“逍遥”,但“君臣上下”亦皆出于“天理自然”,故不能因要求“逍遥”而违反“名教”。擅诗赋。其哀悼嵇康、吕安的《思旧赋》,情辞沉痛,有名世。
三国主要战役
190讨伐董卓出师有名且兵多势众,但最终还是落得让后世耻笑的结局。
200官渡之战袁绍的优柔寡断葬送了自己,也成就了曹操的一番事业。
208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的经典,是后人品味三国文化最为津津乐道之处。
211刘备取蜀站稳脚跟的刘备朝着隆中三分天下的目标迈出坚实的一步。
217攻取汉中汉中是进兵巴蜀必经之地,是关系益州存亡的要地。
219荆州混战荆州要地势必还要有一场恶战,结果以东吴全面获胜告终。
221夷陵之战刘备的冲动使得刚刚渐入佳境的蜀汉元气大伤。
225南中平叛七擒七纵充分展现了诸葛亮政治与军事相结合的战争艺术。
228孔明北伐诸多因素注定北伐的失败。这之后蜀国也走上灭亡的道路。
263魏灭蜀汉虽有大将军姜维的拼死抵抗,但最终也无法挽救蜀的灭亡。
280晋灭东吴腐败的吴政权已无法进行有效的抵抗,百年三国终归一统。
三国--一个应当诅咒的时代
文艺作品中的三国,似乎是一个英雄辈出,壮怀激烈的时代。然而《三国食货志》用无可辩驳的史料,让人们看到,真实的三国,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人民境遇特别悲惨,社会大倒退的黑暗时期。原因是中枢腐败,社会贫富悬殊,妖人借机蛊惑人心,起兵作乱,军阀趁势割据,野心家争当皇帝,打来打去,百姓大遭其殃。这里仅将自己在编读中的感受随记於此。
(一)看到了一个露骨吃人的时期
汉桓帝永寿三年(157),中国有1067万多户,5648万多人;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三国复归一统,经过一百二十三年,中国人口不仅没孳长,而且减少了约4000万,只有1616万多人了。而此时蜀汉降魏已十六年,魏吴之间也未曾大战,人口尚有所恢复;三国鼎立相峙时期的人口,还不到这个数字的一半。人到哪里去了?
一是各路诸侯混战不休,相互吞并,最后形成魏蜀吴三家鼎足而立,仍是甲兵相向,无有宁日。盖强者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弱者宁为鸡口,不为牛后,都非通过武力解决不可。袁曹官渡之战,曹操一方斩首七万馀级。杀人三千,自伤八百,那时是大刀长矛,常需短兵相接,曹军伤亡,亦可想见。至于赤壁之战,曹军损折,更是数以万计。不过如仅沙场杀戮,即使相互统统杀光,也不过减少一百多万,老百姓倒可得以安宁。被杀掉的,更多是手无寸铁的老百姓。
在《三国食货志》中有这样的记载:
董卓派遣军队到老百姓正在赶会的阳城,把聚集在那里的男子的统统砍头,驾着死者的车子和牛,将抢劫来妇女财物装载上车,把砍下的头颅也挂在车辕上,喊着万岁的口号驱车回到洛阳,说是讨贼获得的战利品,然后把这些头颅烧掉,抢来的妇女被分配给这些士兵为婢妾。反对董卓的曹操,也不少杀老百姓,曾经在泗水坑杀男女数万口,尸体把河道都堵塞了。他进攻徐州被陶谦的军队阻挡,前进不得,便南向攻占了几个县,把那里的居民都杀了,作到鸡犬不留。仅仅是杀,人口还减少不了那么多。更多的人是饿死和病死了。饿急了,人吃人,而且不是一次两次。一起两起。按照《三国志》中董卓传的记载:本来人口密集的关中地区,董卓造乱之始还有数十万户人家,后来由于战乱,还加上祷灾害,没有粮食可吃,人吃人,仅仅两年,就吃的不剩多少了。吃人的强盗将人当作牲口一样,用绳子穿过手心牵走。这种吃人行为大概已司空见惯,无人谴责,曹操手下有员将官王忠,在关中当亭长时就吃过人,曹操的儿子曹丕知道王忠的老底,在和王忠同行时,竟叫随从的小丑将荒坟中取来的死人头骨系在王忠的马鞍上取乐。曹丕读过不少书,诗文都写的好,后来当了魏国的君主,他对吃人尚且不当一回事。其他可想而知。
饥荒和战争,使得病的机会增加,而且常大面积地传播,曹操赤壁之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士兵中很多人得了疫病;公元217年即建安二十二年北方有过一次疫病大流行,死人无数;那些生活条件还算好的中上层人物,年纪轻轻就因病去世的也不少。结果是「今大魏奄有十州之地,而承丧乱之弊,计其户口,不如往昔一州之民,当时中国的心脏地区,十成居民,剩下不到一成了。中原是逐鹿之地,南方和西南、东北地区好一些,但本来人少,剩下的为数也不多了。东吴的领域包括从长江中下游到珠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归于一统时,才有230万人。
正的三国历史!!!!
对中华民族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古典名著,无疑首推《三国演义》。它的许多人物和故事,很早以前就在中华大地上广为流传。很多人都知道《三国演义》是“七分实,三分虚”,认为看过《三国演义》后,对三国历史就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其实,别小看了这“三分虚”,如果这“三分虚”照实写,整个《三国演义》就会大变味儿。
关羽
桃园三结义《三国志》上没有关于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义的记载,只是说他们恩若兄弟;
青龙偃月刀关羽的兵刃是长矛,其实吕布的兵刃也是长矛,张飞的兵刃并非丈八蛇矛,而是一般的矛;
三英战吕布公孙瓒没有参加讨董联盟,所以刘、关、张三人也未曾参加,也就不会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温酒斩华雄此乃江东猛虎孙坚所为;
徐州诛车胄此乃刘备所为;
斩颜良,诛文丑斩颜良确有其事,诛文丑的却是曹操所为;
土山约三事关羽是战败被擒,并非有“土山约三事”如此堂皇之事;
过五关,斩六将关羽离开曹操后,直接从许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刘备,并未发生过五关,斩六将之事;
古城斩蔡阳此亦乃刘备所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