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三国文人简介(2/2)
华容放曹在华容道拦截曹操的是刘备,但是他去晚了,所以被曹操跑掉了;
战长沙刘备南征荆南四郡,四郡守望风而降,黄忠便随长沙太守韩玄同降,并未发生战斗;
单刀赴会本末倒置,实乃鲁肃单刀会关羽,“单刀”乃军士之佩刀;
水淹七军此乃天灾人祸,非人谋;
刮骨疗伤此时华佗已经死了两年,因此并非华佗所为,似乎只是一般的军医所为;
麦城凛然拒降孙权使人劝降,关羽诈降,在城头虚插旌旗,从别门撤退,被吕蒙算到,半路截杀之;
关公与女色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与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公。公疑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如此看来,关圣大帝也有七情六欲;
关公月下斩貂蝉关于貂蝉,正史上没有记载。《三国演义》在吕布死了以后,也未对貂蝉作交代。关公月下斩貂蝉,大多史学家认为是虚构。如果是真事,关羽也太不配做男人了。
关羽的儿子关平是关羽的亲生长子;关兴是文官,年轻的时候就死了;关索乃虚构人物;关羽还有一女,相传叫银屏,嫁与李恢之子。顺便说一下张苞,他还为成年就夭折了;
赤兔马和周仓赤兔马确为吕布所骑,但吕布战败后,不知去向;周仓在《三国志》中没有记载,而且也有很多和《三国演义》记载不相符的野史,似乎是个虚构的人物;
至于,追命吕蒙,玉泉显圣等,不用说也知道是子虚乌有,不多说。综观《三国演义》关羽之壮举,也就斩颜良是史实,其他均为移花接木或虚构。
诸葛亮
用兵如神历史上的诸葛亮善于内政治理,用兵并非其所长,可通过下面事实说明;
火烧博望坡此乃刘备所为,发生在建安七年,而建安十二年,诸葛亮才出山;
草船借箭此乃孙坚、孙权父子所为,分别发生在跨江击刘表和濡须之战;
借东风冬至时日,多有东南风,此乃曹操之天灾,非人为;
赤壁之战只有智激孙权是史实,其它诸如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群英会、苦肉计、连环计等均为虚构;
三气周瑜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至于周瑜病逝后,蜀国吊唁的代表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征汉中征汉中时的前线总指挥是刘备,诸葛亮留守成都搞后勤工作;
七擒孟获历史上确有诸葛亮南征之事,也确有孟获其人。但七擒孟获《三国志》上没有记载,只是在裴松之引注《汉晋春秋》时说了一句“七擒七纵”,但具体过程没有记载。孟获后在蜀国任御史中丞,是文官;
六出祁山诸葛亮伐魏五次,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到了祁山;
空城计当时诸葛亮驻今陕西安康县,司马懿屯今河南南阳,如此之遥远,何谈空城计?
《后出师表》乃后人伪托,并非诸葛亮所作;
木牛流马其实,木牛就是独轮车,流马就是今天很常见的四轮小拉车。一说木牛是四轮车,流马是一种头部比较尖的船;
死诸葛吓跑活仲达确有此事,但并非诸葛亮遗计,而是司马懿心虚;
综观《三国演义》诸葛亮之事迹,仅三顾茅庐是史实,其他均为移花接木或虚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诸葛亮的丰功伟绩,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其它
关于年龄几个主要人物的年龄,从大到小的排列是,曹操→吕布→赵云→关羽→刘备→张飞→鲁肃→周瑜→诸葛亮→孙权→陆逊。孙尚香考证了一些资料,赵云至少比刘备大二岁,赤壁之战那一年,赵云已经五十上下了;张昭比孙坚小一岁;关羽比刘备还要大一岁。
蒋干中计历史上的蒋干没有说服周瑜,就回来了,称赞周瑜雅量高致,并没有中计,而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几年以前;
七十二疑冢曹操葬在高陵,没有七十二疑冢这一说;
鞭打督邮此乃刘备所为,非张飞;
猛张飞张飞是世家子弟,不但擅长书画,而且喜欢结交文士,也是文武双全的帅才;
关于身材刘备172cm,张飞184cm,关羽203cm,曹操161cm,张松110cm,诸葛亮184cm;
气量狭小的周瑜刘备评价周瑜“器量广大”,程普评价周瑜说:“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陈寿评价周瑜“性度恢郭”,另外洪迈、苏东坡等古人,在周瑜的人品方面,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张松献地图刘备入蜀后,拉拢法正与张松,并询问蜀中的兵马粮钱等情况,于是张松绘制了《西蜀地形图》;
关于马腾马腾和董卓等是一路人马,不但没有参加讨董联盟,而且还帮助董卓镇守长安。至于马腾之死,并非马腾谋诛曹操被杀,马超起兵报仇,而是马超起兵反曹,所以马腾被杀;
关于刘琮献出荆州后,被曹操任命为青州刺史,封列侯,并未被杀。后曹操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迁为谏议大夫;
徐庶进曹营曹操南征,刘备和诸葛亮、徐庶等南逃,乱军中,徐母被俘,于是徐庶告别刘备,进曹营;
彝陵之战刘备仅带了四万多人,而孙权给了陆逊五万人。陆逊之所以能够取胜,不仅仅靠的是优良的战术。
从严肃的战略角度看三国
在三国分争的时期,有两个地方可以值得仔细研究,主要是荆州和汉中。诸葛亮出祁山暗合高祖刘邦的出师路线,从政治上证明自己是正统。这点的规划从隆中对可以看出,当我们分析刘邦出师的路线时,其重点就是得到关中平原,以威镇山东诸国,好处从秦和高祖统一中国就可以看出。然而在九江让彭越牵制项羽是其中的妙棋。其意暗合秦得蜀而牵制楚方城汉水一线的思路。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很忌讳两线作战,这样无论是实兵还是虚兵,都很容易让敌人在判断主攻方向上调动敌人的兵力,使强大的敌人由精兵变疲兵,在古代军事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的调动敌人,打击敌人的士气和体力是战争胜利的关键条件。如元千里迂回,利用骑兵的机动性来调动金的潼关守兵,从而击溃金主力。作为军事论衡家的诸葛亮在未出隆中的时候就料想战略的发展,就是要从两点或者多点来合击魏,从而让魏在兵力的分配上出现差错,可以让蜀在战役的局部上赢得主动。所以诸葛亮在隆中对中首先考虑政治因素,就是刘氏的正统,其次从军事上从两个或者多个方面进攻魏,从而在战略上达到主动。而观后期的诸葛亮的做法就是按他的原意做的。而主要的两个军事进攻点就是荆州和汉中。在这两点的兵力分布上,是贯彻了诸葛亮的虚实之道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荆州基本是虚兵,他主要是起牵制魏兵的主力的作用。为什么?因为旁边还有一个吴国。而关羽作为一个将领没有领会诸葛亮的意思,他贪图一时的胜利而忘记自己仅是灭魏的配角。把自己当主角,结果让强大的魏和阴险的吴同时给剿灭了。其实诸葛亮在得到蜀地后对未来的发展是有规划的,他首先要稳定蜀地,其次和孙权结盟,让吴从东翼,而蜀汉从汉中和祁山还有荆州这西翼中翼两方面来进攻魏,达到最完美的多点突破,让魏在防守上兵力和将领调配困难,起到可以让魏由强大的拳头变成手指,从而各个击破。但后来由于关羽的失败,导致战略的被动,失去了荆州的蜀汉就失去了中翼,就象失去了战略的中心,不能协调西中东三点作战。而且在后来由于协调的失败,让东翼的吴没有起到响应的作用,很快被魏击败,反而让本来松散的指头在长安祁山出凝成拳头。让诸葛亮在那里受挫。这些是军事上说。从政治上说,刘备一定要称帝,为什么?首先,在政治上,皇帝的主动性更强,更有号召力,其实曹操深知此点,他击败袁绍在政治上就是有主动权。其次,中原的百姓在屯田等政策下,已经安定了,可是渐渐遗忘刘汉,如果刘备不称帝,政治上就没有明确的目标,而政治上没有目标就没有号召立,那仅仅是一个军阀,而不是一个完整的政治集团,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所以刘备一定要称帝。为什么诸葛亮北伐是以攻带守。从政治上,刘备是汉的正统,应该讨伐不是的魏,如果不讨伐,就让天下人遗忘了自己是汉人。重点是军事上,前文说,诸葛亮的中翼和东翼已经丧失,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性。但是更严重的是无论从经济上,从地理上看,蜀在丧失一个大州后,就完完全全是极被动的,可以说灭亡在眼前。因为大败后给国家带来的不仅是军事上的失败,而是整个国家的士气上失败。蜀汉在和吴的战争失败后,国家处于非常危险的情况。而这个时候,内乱和外敌同时来,那作为政治家的诸葛亮首先做的就是和可能成为朋友的人结盟,先稳定外局,在慢慢收拾内乱,然而蜀汉就是这样做的和吴联盟平定了云南之乱,使国家安定了。但这些并不够,中国的形式是中原已经安定,百姓开始忘记汉朝了。所以从政治上一定要北伐,而从军事上,诸葛亮的北伐是转移国内矛盾的方法,而且可以培养军事的骨干,将领都是打出来的,不是看兵书看出来的。而且如果诸葛亮不北伐,魏也会利用蜀汉的疲惫来伐蜀。好以上说的是诸葛亮在政治和军事上从入主益州后的做法和战略规划。
好再说荆州对吴的意义。在中国的古代,大军团的运动如果没有水运可以说难以想象的。先说一个小例子,诸葛亮为什么屡次出祁山陈仓?那里有一条成倒几字的运河,利于粮食和军械的运输。而从子午谷,那里是山中小路,粮食和军需基本没有办法保证大军团运输。作为中国中部的运输线,西部的汉水和长江的交汇保证了汉中和荆州的运输通畅,而长江的上游就是嘉陵江,闽江保证了蜀汉和荆州的通畅,但是由于三峡太险,所以难以成为补给线,而后来的陆逊在追击刘备到那里就停止了,重要一点就是补给的困难。蜀方看来没有意识到长江军事动脉的重要性,是因为蜀汉的重要敌人不是吴,而是魏,对魏的战争从中翼向北是宛洛,基本上平原。从西翼是陇右和长安,基本上高原,所以蜀汉的水军少,而且换个角度看,如果蜀汉大力发展水军,那吴会如何想,吴会说你是伐魏还是伐我?
说说为什么南人不能战胜北人?
其实南人在战略上是比较被动的,中国的地理是西高,东低,北方平原和高原多,而南方的水多,河网纵横。但仔细看,把中国分为三个部分,以关中和蜀为西翼,以山西,宛洛,荆州为中翼,以幽州,冀州和江东为东翼。中国的历史就是开始从被西翼所统治的,而一般是先占领西翼,再图中翼,对东翼起压迫之势。秦,西汉,隋唐,元都是如此。而从中翼起兵的一般是先平定西翼,然后形成对东翼起压迫之势。如东汉,宋,金,明。而从东翼起兵,也是先占西翼,而后向南压迫,如北魏,清等等。从地理上看,东翼是海,基本是无处可退,只有屈服。所以明智的君主往往采用由西向东,自北向南的方式来统一中国。